兰州太平鼓 原是黑皮肤
新华甘露频道7月4日消息 兰州晚报讯 兰州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兰州太平鼓早已蜚声海内外了。追溯兰州太平鼓的历史,至少有600多年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兰州太平鼓的色彩基本上是红彤彤的一片,那么原汁原味的兰州太平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昨日,跟随省市专家进行非遗项目的“田野调查”时,在安宁区文化馆发现一张照片,揭开了兰州太平鼓的“真面目”。兰州太平鼓原为“黑漆面图饰”当日,在安宁区文化馆一张照片上非常漂亮的一面黑鼓引起了专家周琪的注意。周琪对说,黑色漆面的太平鼓他也是第一次看到,此次他们在永登和皋兰等地调查时,也未发现过。但老太平鼓的鼓身纹饰的确为黑底金色或黑底绿色狮子滚绣球,老鼓为松木所制,鼓面为太极图,偶有花鸟或牡丹富贵图。老鼓的制作非常讲究,都是纯手工制作,老鼓木板有2公分厚、熬胶粘合,鼓筒身板与板间缝隙用猪血沫刷,然后贴上麻纸晾干,使鼓筒无缝,鼓面和鼓身相接处用“铜钉”,鼓面蒙牛皮或羊皮。兰州民俗专家邓明也告诉,兰州太平鼓的鼓身色彩是有讲究的,也是有其特定文化内涵的,并不是随便什么颜色就什么颜色。黑色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水”,兰州地处西北干旱地区,意为祈求天降“雨水”。文革期间,兰州太平鼓被涂上“革命色彩”后,一直延续到现在,让人们误认为兰州太平鼓本身为“红色漆面”。“宝贝”藏在破旧棚子里拍摄照片的安宁区文化馆贾老师向专家们提供线索说,他是在桃海集贸市场拍摄到的。快到中午,在热心的贾老师的带领下,专家们顾不得先吃饭,冒着*辣辣太阳,找到了桃海集贸市场的一位负责人,她带着我们来到市场锅炉房旁边的一个破旧的棚子里。让专家和震惊的是,里面与杂物一起堆放着数十个太平鼓。据市场里工作的几位中年人向专家介绍,这些鼓原来为安宁区吊场乡的,后不知何时放置在这里。这里大概放有十来个黑鼓,部分皮面和鼓身已经破损。他们回忆说,这些鼓的年代都很早了,他们很小的时候,这些鼓就已经存在,在节庆或是过年时耍,旧鼓比现在的新鼓敲起来声音大且稳当。专家仔细看了后初步推断,这些太平鼓大概是在解放前后制作的或更早。兰州太平鼓应保持原汁原味对于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兰州太平鼓来说,这些黑色漆面的鼓太珍贵了。省艺研所副研究员徐枫接受采访时说:“黑色漆面的兰州太平鼓现在几乎看不到了,六十年代初还偶能看到,以后就再没见到过,应该将这些鼓尽快地保护收存起来。另外,现在兰州太平鼓队的服装以及阵法与原汁原味的太平鼓也有很大区别。我们无法评说,现在太平鼓的创新是对还是错,但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就该恢复一支原汁原味的兰州太平鼓队,突出兰州太平鼓的三大特色,走龙旗盘击、古代阵法、鼓歌齐奏。”兰州民俗专家邓明说,现在的兰州太平鼓已经丢弃掉了它原有的“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的断裂,既然是非保护项目,就该恢复兰州太平鼓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