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晶报说党的故事劳务工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晶报说·党的故事.mp:08来自晶报

如果你想从私人视角对深圳改革开放史有一番了解的话,建议你去一趟位于宝安石岩的劳务工博物馆。它是我国第一家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那里陈列的边防证、暂住证、家书、收音机等物品,将让你穿越时间的帷幕,回到那个热气腾腾的时代。

你大概不知道,这座博物馆的前身,就是深圳市第一家也是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它的名字叫石岩上屋热线圈厂,又叫怡高电业厂。

上世纪70年代末,来自香港的一位谢姓女士,跨过深圳河,来到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开办了一家手工编织厂。随后,尝到甜头的一些当地人提出,由港商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上屋大队提供人力,进行扩大再生产。

引进“资本家”来办厂,当时已属破天荒之举,更何况是让资本家“加大剥削力度”?时任上屋大队团支部书记的叶福松后来回忆说,让港商来办厂,这样做究竟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那时候搞得很紧张。每个人都想着,如果搞不好,会被打成走资派,或者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带头人,每个人都很怕。

时任宝安县委书记方苞也回忆说,“(当年)有人指责我们‘让港商占去我们的配额’,‘把已消失了的剥削制度又引了进来,和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什么区别’。”

但历史的趋势无人可挡。上屋大队的几个干部足足讨论了半年之久,经过投票表决,最终,该提议以1票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年底,在石岩上屋编织厂的基础上,上屋热线圈厂正式建成。

在这里,让我们学会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下,来看待这一起注定被历史镌刻的事件。

年12月,相继发生了几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个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个月的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大幕正式拉开;而就在同一天,中国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之一——香港怡高电业厂和宝安石岩的上屋村签下深圳“号”办厂协议。

协议的签订,也写下了中国工业化的新纪元。

来源:晶报APP、《深圳,深圳》一书等

记者:李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