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晚八点,晶报将携手深圳交响乐团在深圳音乐厅为鹏城市民带来“朋友在一起——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季闭幕音乐会暨晶报创刊17周年交响音乐会”。演出前夕,晶报记者专访了本场音乐会的指挥林大叶,这位乐迷口中的“指挥家中的男神”彻底打破了人们印象中指挥家身上的仪式感与沉闷感,招牌式的笑容,一根细小的指挥棒胜过万语千言,他与记者侃侃而谈,探讨关于梦想、关于古典音乐。他说:“高雅艺术就如同象牙塔尖的明珠,而晶报就像高雅艺术的翅膀,能够带我们走出象牙塔让我们起飞。”
让深交成为深圳的骄傲
提起林大叶,很多深圳人再熟悉不过了。出生于年的他,不仅成为深交32年来最年轻的音乐总监,也是中国一流交响乐团中最年轻的音乐总监之一。但是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的高傲与优越感,对他而言,取得的成就是起点是平台。他说自己是幸运的,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的确,年第六届乔治·索尔第国际指挥大赛,林大叶年仅32岁便成为了登顶该项赛事的首位中国人。他把这一切归功于幸运以及团队合作。很多人好奇,已经功成名就的他有什么愿望没有实现?林大叶直言:“我想做的事情很多,最想达成的一个目标便是让深圳交响乐团成为深圳人的骄傲,也能像晶报一样有很大的影响力。当大家提到深交就会竖起大拇指。”其实论历史,深交很年轻,但论实力,深交绝对已跻身国内一流职业乐团、亚洲高水平乐团。这里说的一流,不仅包括演奏水平、乐季制作、国际接轨、聘请的国外音乐家级别,还有国际影响力。但是在林大叶看来,深交还有很多提升和努力的空间。“古典音乐是高雅的艺术,正因为高雅,很多人敬而远之,他们表示听不懂,甚至认为枯燥。在未来我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高演出质量和影响力,携手媒体宣传,为艺术做普及,让更多人接受它喜爱它。”
任何地方都存在一批铁杆乐迷,深圳也不例外,每场音乐会林大叶都能看到相同的面孔,这让他很暖心。同时也有一些观众似乎听不太懂古典乐,但是他们也愿意走进来哪怕只是拍拍照,这在林大叶看来也是好现象,最起码人们愿意走进交响乐的世界。通过深交的演出,让原本抱着听听看的观众认识到原来交响乐是这么好的东西,下次就不单单是拍照,而是真正喜欢接近它、热爱它。
指挥家也要“入戏”
我们都知道,考验一个好演员的标准是能否驾驭不同的角色,对于音乐家而言也是一样。指挥家的情绪需要随着音乐旋律每个音符的跳动而七情上脸,时而深沉缓慢静静流淌,时而压抑停顿鼓声鸣响,刚健的五指风釆吸人眼球。比如本周五的音乐会,上半场是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作品33,乐曲既具有洛可可温雅、纤秀的特点和轻快、华丽的风格,又涂抹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融入了俄罗斯的民族元素。而下半场的《布兰诗歌》是一部大型合唱及管弦乐作品。正歌第一部分“春天”,轻快、明亮中蕴涵悠远。第二部分“酒”描绘一片世俗景象,音乐运用优伶式的假声与转调,似在描绘假面聚会时人们醉生梦死的世态,但欢腾的场面里似有幽灵掠过时带来的一丝阴冷。第三部分“爱”中有对爱的渴望的宣泄和对爱的忧伤的赞美,对情欲质朴的歌唱感人至深。上下半场风格差异如此之大的作品也极其考验林大叶,当观众听到管弦乐队演奏的情绪,都是指挥一手打造出来的,指挥的时候需要很“入戏”,换到下一场又必须马上转变情感表达方式。林大叶说:“难度并不是完成它,而是完美地演绎它。”
“郎朗之路不可复制”
走音乐这条路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林大叶不止一次这样告诉记者。如今,学习古典乐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孩子们学习某项技能已经不再是为了使之成为养活自己的工具,更多的是兴趣,所以他们将来会有了不起的成就。什么年纪最适合学音乐?林大叶给各位家长的建议是,母亲在孕育胎儿的时候就可以听音乐,这已经是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强逼他学习什么,这会把原本是享受的事情变成了枯燥乏味。让孩子用不同方式接触音乐、喜爱音乐比如带他们去现场听音乐会,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孩子。林大叶说他并不推崇强压式教育,孩子不爱学习错在方法。学习某项乐器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来有饭吃,音乐应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郎朗并不是可以复制的例子,他吃了很多苦经历了很多坎坷才有了如今的成就,不是说所有孩童按照他的路就能成为郎朗,目的性太强欲速则不达。”
来源:晶报
记者:张瀛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