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代绣神香逝,举人丈夫遭状元霸葬,竟状告 [复制链接]

1#
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上海《申报》报社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他冲到著名报人包笑天面前:“真是岂有此理!居然将我的妻子霸葬在南通,墓碑上不署我夫姓,他张謇一个堂堂状元,不顾名节,置我于何地?我要痛斥张謇是乘人之危的伪君子!请贵报刊发表我的文章。”

包笑天觉得好笑:“沈寿已经过世一年了,你作为她的丈夫,不维护她的清白,哪有将绿帽子硬往自己头上扣的道理?杜撰口舌之事,此类文章恕我们不能发,您请回吧。”

余觉悻悻地甩门而去。后来,他找了《神州日报》,在该报旗下的小报《晶报》上连载所谓的《痛史》,一时引起轰动,搏了不少眼球。

最终,沈寿的姐姐沈立实在无法忍受他颠倒是非、胡编乱造,将余觉沈寿夫妇的经历公之于众。原来余觉一直靠状元张謇的资助生活。

余觉自感理亏,无力辩解,这场闹剧才偃旗息鼓。

沈寿像

01一见钟情,琴瑟和鸣,进驻皇宫,绣品斐然

沈寿,原名沈芸芝,字雪君。因慈禧赐字,改名沈寿。

年(清同治年间),沈芸芝出生于江苏吴江一个书香门第。8岁时学习刺绣,绣斋取名“天香阁”。十五岁及笄的年纪,她的绣艺已经名震苏州了。

余冰臣

此时,清末举人余觉正游学苏州。余觉,原名余冰臣,浙江绍兴人,虽有举人之名,却无官职之实。他素喜诗词字画,欣赏刺绣艺术,自称姑苏才子。听闻沈家芸芝精工女红,一见倾心,特意托人送去诗作和香囊,以示情意。

沈芸芝也对儒雅的余冰臣倾慕有加,两情相悦顺利成婚。婚后,芸芝与冰臣在刺绣书画间琴瑟和鸣。在余冰臣的影响和启发下,芸芝的绣品风格脱胎换骨,蕴含着文人的书画气息,自成高雅。

余冰臣擅长书画,也长袖善舞,喜欢与文人墨客应酬。年,冰臣在朋友引荐下,在慈禧太后祝寿时献上芸芝绣的《八仙上寿图》。慈禧喜出望外,赐予夫妇俩“福、寿”二字。于是,冰臣改名为余福,芸芝改名为沈寿。

慈禧赐字

趁着老佛爷喜欢,余福借机向慈禧提议,让沈寿到京城绣坊教绣女们提高绣艺。慈禧觉得很有道理,令商部设立绣工科,命沈寿任总教习。

沈寿开创的仿真绣,在继承中国传统绣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素描、水彩、西方油画和摄影艺术,还借鉴了日本的刺绣手法,尤其在光和影的对比细节中,更惟妙惟肖地呈现出真实立体的视觉效果,鲜活灵动、栩栩如生。

所有看到沈寿刺绣作品的人,无不对她高超的绣艺赞叹不已。沈寿的作品参加国际博览会,屡屡获奖,得到很高的国际赞誉。

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当意大利皇后爱丽娜收到清廷作为国礼赠送给她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时,不禁大喜过望,惊为天人之作。意大利国王见皇后这么开心,当即回赠给沈寿一块钻石金表,并向清廷表示感谢。

“福寿夫妇”夫唱妇随,余福更是春风得意。日子越顺遂也越容易骄纵,看似珠联璧合的一对爱侣,却因为个性不同,在生活和艺术的追求上逐渐疏离。

最直接的问题、也是唯一的遗憾,就是两人多年不育。在结婚十年的时候,芸芝怀孕了。但为了赶绣慈禧的寿礼,她因为日夜辛劳,不幸小产,导致终身不孕。

到了京城以后,芸芝一心在绣工科教授绣艺,精益求精,无暇顾及余福的交际。余福对芸芝心生厌倦,他以延续香火为由,一下子娶了两房小妾。这是生性要强、对感情有洁癖的芸芝所不能接受的,为此,他们的婚姻出现裂痕。

02绣艺卓绝,开办女红传习所,开启刺绣教育事业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年7月生于江苏南通。年,即光绪二十年,已经四十岁的张謇高中状元,从此开启了他在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实业救国”的伟大创举。

张謇是棉纺织业的开拓者,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育事业的引领者。中国的教育看江苏,江苏的教育看南通,而南通的教育事业就是得益于教育家张謇的开创。他对于刺绣艺术的传承与教习极其重视,才挖掘了沈寿通绣的璀璨艺术,为中国刺绣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末状元张謇

年,张謇的正室徐夫人病逝,他就不再过问家中的事,全部交给吴夫人处理。此后多年,他与几房妾室都不怎么亲近,只为心中挂念一人,她就是沈寿。

年,江宁举办“南洋劝业会”。会上张謇任总评审官,沈寿是绣品评审官,两人因此结识。缘份真是神奇。在短暂的交流中,沈寿被张謇的学识和谦逊的态度折服,张謇则钦佩沈寿的高超绣艺。双方相互欣赏,很快就成为挚友。张謇相约沈寿夫妇来南通教授绣艺。

江苏五才子之一张謇

辛亥革命以后,宫廷里的绣工科解散,沈寿夫妇没有了生活来源,他们就去投奔张謇。此时,张謇正大力创办实业,纱厂、船舶制造办得风生水起,正要发展刺绣事业。沈寿能来南通传授绣艺,是再好不过的时机。

年,南通女红传习所成立,沈寿开始招生传艺。她在南通的8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刺绣高手。“通绣”以其绣工新颖精湛的仿真技艺在全国独占鳌头。

女红传习所

年,第20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旧金山举办,张謇决定带上沈寿的一幅作品《耶稣像》参展。《耶稣像》以精妙绝伦的仿真绣艺倾倒众人,荣获一等金奖。

许多美国富豪争相出高价,想要购买,张謇一口回绝:“此乃国宝,只展不卖。”

沈寿感慨道:“啬公知我心也。”

耶稣像

但余福却很懊恼,没有卖掉绣品,意味着损失了一大笔钱财。他同沈寿大肆争吵,以致沈寿肝气郁结成病,身体越发虚弱了。

年4月27日,国宝级的《耶稣像》,被张謇后裔张绪武捐赠给南京博物馆永久收藏,同时还有沈寿亲手绣制的一组仿真绣,也是刺绣史上珍贵的艺术瑰宝。

03情深义重,编篆绣谱,雪宦绣发赠知己

张謇一生只为两个女人写过诗,一是结发妻子徐氏,再就是沈寿。从不写欢爱之词的张謇,竟将爱慕写在小诗里送给沈寿。“绣段报之青玉案,明珠系在红罗襦。”这里的明珠与红罗襦出自《节妇吟》的典故。可以看出张謇发乎情、止乎礼的无奈。

张謇比沈寿大了足足二十岁,“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一个是状元郎,国之栋梁,却甘愿屈尊事事照应;一个是疾病缠身的巧手绣娘,而且是有夫之妇。这种遗憾只有两心知。

但这并不妨碍张謇对沈寿在教坊和生活起居上的关照与呵护。“杨枝丝短柳丝长,旋合旋开亦可伤。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护鸳鸯。”

沈寿虽识字不多,却从小喜欢诗词。张謇教她作诗,亲自抄写、编注,装订成册,题名为《沈寿学诗读本》。开卷第一首就是《越谣歌》: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可见其对沈寿之用心。

张謇别墅

沈寿自从搬到南通,就一直住在传习所宿舍里。余觉不肯在南通置买房产,常以出差为由与两个小妾住在上海。

张謇的濠南别业旁边有一处谦亭,环境优雅。为了让沈寿住得安心,他就请沈寿搬到谦亭。沈寿为了避嫌,就请几个女学生一同居住。但张謇还是经常从濠南别业与谦亭之间的小门里出入,问汤问药,也不管别人如何议论。

但沈寿还是刻意回避着张謇的热情与百般呵护。张謇于是又建造了濠阳小筑,请沈寿再搬过来好好调养。一开始沈寿顾虑别人的闲话没有同意,但看着自己的身体不见好转,也只得听从张謇的安排。

别墅门前的百年紫藤

当沈寿搬进前院刚安顿下来,张謇也搬进了后院,中间仍然留着一扇小门。说传习所不能没有她这个老师,要方便掌握她的病情,必须照顾好她的起居。

沈寿原本号雪君,在与张謇相知愈深后,便取张謇一字,改称雪宦。此后,凡在绣品上署名,都绣上“雪宦”二字,以前用过的“天香阁”、“余沈寿”的名称一概不用了。

张謇事务繁忙,经常出外应酬,但只要在家,他必到沈寿处嘘寒问暖,一应用品皆悉心过问。啬公生日,他推掉外面的庆祝,只到雪宦房中,让雪宦给他做碗面条,两人吃得很温馨。

沈绣楼

雪宦感激张謇的知遇之恩,她一直恪守礼教,“啬公知我,以绣托我,吾心当尽力以为报。”

当时沈寿的姐姐沈立和侄女沈粹缜也一起在传习所学绣助教。张謇对沈寿的关怀怜爱,她们一一看在眼里,对忧国忧民的状元充满敬意。

后来沈寿的肝病复发,头发掉得厉害,她就以落发为丝线,一针一线,带病刺绣张謇的手迹《谦亭》。不能结发为夫妻,以发为绣赠情意,令张謇无比心疼动容。

谦亭发绣

年,沈寿日趋病重,张謇想尽一切办法医治也不见好转。为了不让沈寿的绣艺失传,在他的提议和全力支持下,沈寿将自己近40年的刺绣经验技术与心得感悟,编撰出《雪宦绣谱》,由状元亲自执笔、校对,历时数月,殚精竭虑最终完成。

《雪宦绣谱》以“一物、一事、一针、一法,分门别类,审思详语而记。”是沈寿对刺绣呕心沥血的创作领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刺绣技法的理论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绣谱专著即以两人名字合二为一,是两人心心相印的证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沈寿口述张謇笔录之绣谱

年5月3日,近代第一绣神沈寿病逝于南通。按照她自己的遗愿:不回苏州,不与丈夫余觉合葬。她长眠在了风景如画的狼山脚下,年仅48岁。

04独葬南通,雪宦与啬翁,不同穴只相望

沈寿病故,张謇已是72岁的古稀之人,他涕泪横流,痛心疾首。以极高的规格修建了沈寿墓,并亲笔提碑文:世界美术家吴县沈雪宦之墓,旁边署上张謇的名字。

张謇置自己的身份地位于不顾,更不在乎外界的流言蜚语。他亲自为沈寿操办后事,一应收殓、祭会、碑文等等事无巨细、全程负责。他常常在自己的别墅遥望黄泥山的东南麓,那个秀美的雪宦就会飘进自己的梦中。

沈寿墓

而作为丈夫的余福,自从沈寿病后就对她不闻不问,每次到南通都要与她争吵。他从沈寿手里夺去当年意大利国王赏赐的金表,索要她的绣品,又向张謇要了一大笔钱,自己在上海开了个“福寿刺绣公司”。

但由于死性不改,虚华浮夸,依旧沉溺酒色,又不懂经营,结果入不敷出,连苏州的房产也被败光。他还想私自向外国人出售沈寿的绣品,张謇知道后当即制止,才让沈寿仅存的艺术珍品免于流失。

得知张謇将沈寿葬在南通,立碑也不署沈寿的夫家余姓,余福恼羞成怒。他搜集了一些张謇写给沈寿的诗词,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揭发张謇图谋不轨。为此,余福不惜自戴绿帽,极尽抵毁之能事。因此才有了文章开始的闹剧。

“誓将薄命为蚕茧,始始终终裹雪宦。”张謇为沈寿写了四十八首悼亡诗,首首祭奠墓中人。在沈寿一周年的忌日里全部烧给了她。

张謇雕塑

一个是沽名钓誉却空无功名的举人,一个是振兴中华、实业兴邦的状元,无论是人品、才华还是胆识气魄,在他们对待一介绣女沈寿的态度里,高下立判。

沈寿去世后,传习所并没有关闭,全部教务交给了沈寿的姐姐沈立,这些心灵手巧的南通女子继承了沈寿的精湛技艺,在以后的众多国际展览会中不断获得大奖,“通绣”之名享誉世界。

五年后,年8月24日,73岁的一代状元张謇驾鹤西去,狼山脚下的张謇墓与沈寿墓遥遥相望。

写在最后

好的爱情,是彼此成就。

著名活动家邹滔奋的妻子沈粹缜,也就是沈寿的侄女,常说:“没有张謇的支持,沈寿的刺绣成就不会有这么大。”

无疑,沈寿是幸运的。她前半段与才子举人的佳偶婚姻,成就了她的精湛书画绣艺,走出小天地,走进皇宫,走向世界;后半段与状元的知交情感,成就了她绣艺的后世传承,著书立说,发扬光大。

沈寿像

沈寿是一个常年在绣房的女子,也是一个不拘泥于传统、不墨守成规的女子。她嫁夫不随夫,也不回乡入葬,选择独葬南通,不惧人言,在当时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

绣艺绝伦的自我精进,也锻练了沈寿独立的创造思维。她是近代女红教坊第一人,也是女子独立事业有成的先驱。

人品心气高,绣艺绝天下。沈寿以一针绣一生,以一针封神,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

#张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