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焦虑情绪产生的方法有哪些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jiaolvheng/m/8854.html“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大方live的4月主题为“CheerUpBooks阅读新姿势”,新媒介、新写作、新书店,无不在拓展着阅读的边界,在年这个剧变之年,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谈论阅读这件古老的事?本期分享人是播客《忽左忽右》的主播程衍樑。《忽左忽右》是苹果年度最佳播客,它最初是怎么诞生的?又是如何选择话题和嘉宾的?播客和阅读的关系是怎样的?播客是否会成为人们将来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来听听程衍樑怎么说。程衍樑,播客《忽左忽右》主播,数字音频公司justpod联合创始人。点击下方图片,跳转轻芒小程序,收听本期大方FM
*你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蜻蜓FM、荔枝FM、苹果podcasts搜索“大方FM”订阅收听。
《忽左忽右》是怎么来的?《忽左忽右》这个播客是我在年年底构思的。我之前是做文化记者的,那时候已经辞职了大半年,但是还是会有一些表达的冲动,至于写东西,一是写疲了,二是觉得公号再开一个也挺重的,所以就想着也许以电台的形式会方便一点。当时我的朋友杨一,在年就已经做过电台,做过播客,于是我就找到了他,问要不要咱们再做一个播客。我可以把我过去做文化记者时候的那些采访对象或者朋友邀请来,做一档主题比较明确的文化类播客。当年的年底,我们就开始筹备录制,一开始就是抓自己的朋友来上节目,先录了再说。也比较走运,没出什么废片,但是一开始的那些节目肯定会做得随意一点。
《忽左忽右》大概前面七八期邀请的都是我自己生活圈里很近的朋友,而且都在上海。当时我们有一个朋友沙青青经常出现在节目里面,是他贡献了“忽左忽右”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有一点自嘲的色彩,“忽左忽右”通常是被大家用来讽刺某人的*治立场不坚定。最开始,我们确实想去讨论一些比较意识形态方向的,偏泛*治文化类、思想类的话题。但实际上执行起来之后,我们综合了很多现实的考虑,又把节目慢慢地往小众文化上的方向上靠了。
“很多听众以为我们有一个节目组”《忽左忽右》早期的话题是随意的,离散度特别强,因为有录制的压力。那时我唯一担心的就是能不能实现周更。最开始节目经常出现“断粮”的情况,我几乎每周录完一期之后就赶紧拉下一个人。一直到现在,很多听众以为我们有一个节目组,会有一群人在做这个事情,其实没有,直到今天很多选题还是很随意,还是跟着我自己的兴趣来的。最开始,我们只能从自己的朋友圈里面抓人过来录制。因为当时很多人可能不光不知道《忽左忽右》,就连什么是播客也不知道。早期节目里的嘉宾,像陆大鹏、沙青青、刘怡,和我都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就直接来了,也非常感谢他们撑起了这个节目最早期的形态。后来,慢慢地能够谈得上有些节目策划了,别人陆续也能知道播客是怎么回事,所以会稍微好点,也会加入些选题意识在里面,但和自媒体或者杂志相比,整个策划过程还是非常简陋的,直到今天都是这样。《忽左忽右》录制现场
左起:许知远、杨一、程衍樑
我们邀请嘉宾的方式一般就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