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下面我宣布——
一年一度的虐狗大戏
现在开始
开个玩笑~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七夕
这个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虽然现在一提到七夕
大家就想到
鹊桥会、定情、看着星星互诉衷肠
……
但实际上
七夕节,真的不是情人节啊!
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在古代
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
但它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简单来说,七夕就是一个
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七月乞巧(局部)
因为织作是古代女子的常备技能之一没结婚的姑娘乞求有一双巧手结婚的女子希望求子有孩子的妇女希望孩子聪明……总之这一天姑娘们穿针斗巧、拜织女、吃巧果、逛街……男子顶多在旁边凑个热闹过节什么的,不存在的~
姑娘们七夕玩什么?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说
女子乞巧的活动
源于汉初刘邦的后宫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大概意思就是
在一个楼里兴致勃勃地穿针
……
穿针乞巧
开襟楼又叫穿针楼、彩楼它是什么样现在已经看不到大家可以在下图中凑合一览其风姿这是圆明园的海岳开襟,相当豪华想想在这样四周环水的三层小楼里望星星穿针可以说非常浪漫了~
图:海岳开襟
南朝七夕乞巧的流程中还有一条:蜘蛛结网会带来好兆头当天,女子们用彩色的线穿过七孔针还把瓜果挂在庭院里
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结网
就是巧手get√
喜蛛应巧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过盛大的穿针乞巧仪式: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晚上宫女们把瓜果、鲜花、美酒美食摆在外边向牵牛、织女星祈祷还捉来蜘蛛封在小盒中第二天看蛛网稀密蛛网结得密,预示“巧多”结得稀就是“巧少”民间也纷纷效仿唐朝崔颢有诗称:
“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宋代以后商业繁荣七夕节的气氛也非常浓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醉翁谈录》写道:“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感觉大概就像现在的“剁手节”一样吧……明清两代流行投针问巧姑娘们把装满水的碗放在烈日下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让投下去的针浮在水面上看碗底的影子如果针的影子像花云鸟兽,寓意最好像剪刀牙尺的就差一些针影粗细不均、像个棒槌的感觉分分钟就要放声大哭……
投针验巧
晋周处《风土记》中除了描述女子供奉瓜果于庭、祈福祈寿之外还为七夕首次添加了求子的内涵从唐代到明清,流行一种叫“摩喝乐”的童子塑像妇女们乞求多子多福另外还有希望牛郎织女让自家熊孩子变聪明~
摩喝乐
所以七夕和爱情没有关系吗?
还是有一点儿关系的毕竟涉及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但这故事从古到今也不是啥大团圆结局……战国晚期竹简《日书》里写牛郎织女的婚姻非常悲剧“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大概意思是: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看到这里,我相信
定了今天领证的新人们
现在脸上的表情一定是
直到西汉中期以后七夕的分离禁忌才逐渐消退演进到男女的约会但东汉《古诗十九首》里牛郎织女还是相爱而不能团聚:“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抛开这对苦命情侣不谈
七夕其实应该是
女孩子们尽情玩乐的节日
元朝最早将七夕称为“女儿节”这一天,未出嫁的少女会成群结队的游玩互相比一比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手工艺品宋元时期七夕节的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节当时还专门设有“乞巧市”专卖乞巧物品清代江南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传说将凤仙花汁染红的无名指和小指甲一直保护至明春元旦老年人看了就会避免眼睛昏花~简直比男女互送礼物好玩多了!
(不知道为什么,说这句话的时候感觉酸酸的)
说到底古代有“男耕女织”的传统所以姑娘们乞求心灵手巧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现在大部分人无需耕织对于祈福的愿望也就没有那么强烈七夕节从穿针开始一路演变过来随着各朝各代的发展也增加了很多风俗和活动在鹊桥相会的浪漫与商家推波助澜下现在它成为一个互诉衷肠的节日亦不足为奇但在大家尽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甜蜜时也要知道,在多年以前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是“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最后,今天没收礼物/送礼物的不要急正月十五上元节三月三上巳节都是中国传统中宜约会、宜谈情的情人节到时候补两份也是可以的综合
扬子晚报重庆日报故宫淘宝更详尽的报道敬请登录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