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雅萌全景的制造中国的一日与ld [复制链接]

1#
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68.html

秦雅萌,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年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历史系联合培养。主要研究兴趣为战时中国文学与文化、中国现代诗歌。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妇女研究论丛》《重庆评论》等刊物发表文章。

内容提要

年,邹韬奋、茅盾等人受苏联影响而发起的“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既是一次成功的战时文学动员,推动了年代文学的集体写作,也在中国报告文学的文类演进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试图建构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全景中国的努力,不仅将此时的中国文学纳入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的国际语境,还进一步揭示了主编茅盾所力图表现的“社会总体性”及其背后的左翼文化传统。全面抗战爆发后,仿照“中国的一日”,多个*治区域发起了“一日体”写作运动,试图突破隐形的*治分界,在分裂动荡的战争年代想象全景中国。由《中国的一日》开创的“一日体”报告文学写作模式,摄取历史瞬间的日常生活碎片,借此拼接和把握中国社会全景,完成了一次历史叙事策略的实践。

关键词

《中国的一日》报告文学茅盾一日体

年,邹韬奋、茅盾等人受到苏联“世界的一日”的启发,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次主题为“中国的一日”的征文活动,辑为洋洋八十余万字的成果,展示了当年5月21日中国各地区、各阶层的日常生活。通过读者、作者与编辑的“文学合力”,“中国的一日”不仅呈现了年代中国的集体声音,它借随机一日表现中国全景的实验,更是颇具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阐述的由一种“同质而空洞的时间”所造就的“想象的共同体”的意味,并在“抗日战争、民族存亡”的大主题之下,召唤出强烈的民族情绪和“中国认同”。1其中的“个人”与“集体”、“独立意见”与“公共声音”的辩证关系,往往成为研究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