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白癜风儿童 http://nb.ifeng.com/a/20190603/7484284_0.shtml每逢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出炉,我们都会对入选者——或书或作者或译者——作多角度、多层面地报道。不论“十大”书榜甫一面世,我们拿出专门版面推出的相关采访以及为“十大好书”立传,还是好书分享会阅读接力活动,我们总在一以贯之地扩散好书的影响、撮合好书和读者之间的“姻缘”。
当“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步入第十个年头,蓦然回首,我们已经评出了九十本好书,而对好书的一读再读、对好书作者及译者的一访再访,也坚持了整整九年。如今这些丰富的资料汇聚在一起,已经成为“年度十大好书”的珍贵历史档案,同时也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这项活动从何而来,又该往何处去。
于是,在最近几期的“深港书评”上,一系列的“重温”与“重访”得以和读者见面。所谓“重温”就是获奖好书重读,“重访”则是重听当年那些“获奖者说”。譬如我们对过去九年中评选出的九十本书,每期拿出一定数量的版面,点评其中三年三十本书的看点和成绩,分为三期推出,是为“重温”。
至于“重访”,既是“重新拜访”也是“重新找回”。我们重新拜访那些好书以及好书的著者或译者:我们重访《小于一》的译者*灿然,重访“以一人对抗一个帝国”的诗人布罗茨基;我们重访《八十年代访谈录》的作者査建英,重访那个飘荡着理想主义空气的八十年代;我们也重访《少年张冲六章》的作者杨争光,重访那个让我们说什么也恨不起来的极端少年;我们还重访了《剥洋葱》的译者魏育青,重访同时拥有“虚构”与“真实”两张面孔的格拉斯……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在“重新找回”,重新找回在这个传统阅读备受考验的时代几经失落的品味和价值。
30好书四大看点1非虚构作品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