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日报
落樱不扫,是你心底的浪漫近日,上海首条“落樱不扫”道路在杨浦区江湾城路展开试点,“樱花路”保持5天不扫,以精细化的“捡拾”进行保洁,让市民全方位体验樱花之美。一片叫好之声甚至把“落樱不扫”送上了微博热搜。毕竟,这既是审美趣味的提升,亦是管理水平的提升,的确值得叫好。落花落叶及时清扫,街道规整洁净,自是极好的。但就像居家,有人喜欢窗明几净,也有人偏爱自在随意。至于审美,有人偏爱整洁之美,就有人偏爱自然之美。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的人工制造有其美,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的自然创造亦有其美。整洁与自然、精心与随意都可供赏。留得落樱,可以理解为一种更贴近自然的审美取向。有人见落花,伤春之倏忽而逝;有人见落花,却喜“花落春仍在”。不过,无论何种心境,不扫的落樱,都替我们延长了春的“赏味期”。对于落樱间的杂物,原来可一起用工具打扫,现在则需要弯腰捡拾完成。城市管理者愿意增加城市管理成本,而留下美景给市民,这是许多网友为之叫好的另一个原因。对于“捡拾”代替清扫,有网友表达了担心:“给环卫工人涨工资吗?”这正是提醒我们:得了落樱的美,也要为这美担点儿责——垃圾别乱丢,不小心掉了,捡起来,别给环卫工人添麻烦。当然,不只是城市在尝试释放更多自然之美,有的小区还走在了前面。“落樱不扫”上热搜之后,一位朋友颇有些骄傲地夸赞自家小区的物业服务:落花落叶早就不扫了,春秋两季小区美极了。落樱不扫,是你心底的浪漫。愿每个春天,我们都能在漫天飞花中,任落樱染轻裳。
《人民日报》(年04月27日14版)
二.晶报
“落樱不扫”,真正的美来源于自然与日常
近日,上海杨浦区推出上海首条“落樱不扫”道路,不但引路人驻足欣赏,不少人专程赶去赏樱拍照,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落樱不扫”为何获得这么强烈的
落樱为什么不该扫除干净?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里,落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王维在名诗《鸟鸣涧》里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无声飘落的桂花,就足以衬托出月夜春山的静谧意境和空灵禅味。在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有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理想国”。
除了审美,落花还能引人哲思。“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以落花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思想家龚自珍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来自喻,抒发自己造福桑梓和报答国家的志向。可见,在一条落英缤纷的林荫小道上,如果落花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那么无论从审美还是从哲理的角度看,它的文化价值都将被割去一半。
在樱花文化最盛的日本,落樱也极受重视。有人说,中国人去日本赏樱,最爱枝头如火如霞的花云。但日本人自己却更钟爱缓缓飘落的“樱花雨”。从绚烂至极到寂然零落,这种从“生之热烈”到“死之静美”的瞬间切换,最能触动日本人的“物哀”之思。它使赏樱从单纯的审美上升为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引发人们对于自然万物以及人间情态的哲学思索。3年前的暮春,笔者曾经前往日本关西赏樱,落樱之美让人记忆犹新。奈良的公园风和日丽,很多日本人席地而坐,面前摆放精致、鲜艳的樱花点心,手里举一杯酒,一阵阵落花如雨如雪,随风飘落。在大阪城,粉白的落樱随着细雨缓缓坠落,在地上铺成厚厚一层。试想,如果这些落花都被悉数扫净,这日本的暮春季节,该要减去多少风情和意趣。
在“落花不扫”之前,上海早就已经“落叶不扫”。年秋天,上海有18条景观道路不扫落叶。到了年,更是增加到42条。在著名的思南路、巨鹿路、衡山路、武康路、愚园路等景观马路上,悬铃木、银杏树、鹅掌楸、枫杨,满地落叶或明*如金,或鲜艳如火,为这座城市平添了醉人的秋意,成为市民赏秋的热门去处。可以预想,随着“落花不扫”的推进,一春一秋,人们寻访缤纷花径和落叶大道,将成为遥相呼应的城中雅事。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诗一般的语言,体现着上海对于城市品质的追求。它不但体现在宏大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上,深入肌理,它还落实于细微之处的点点滴滴。一条弄堂、一座民宅,一朵落花、一片落叶,都能为城市增添一份诗情画意和人间温度。其中蕴含的智慧,值得更多城市治理者借鉴。(封寿炎)
END往『鲜素材』"后浪前浪"视频、演讲词+官媒“青春”时评期『鲜素材』5月两会官媒热点时评、范文金句、阅读笔记等精『鲜素材』-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含完整视频)彩『鲜素材』全球抗疫官媒时评精选:成合力、不歧视、莫妖魔化“爸爸妈妈都爱看遇语文”两千人QQ干货交流大群:
本文素材来自人民日报、晶报、腾讯新闻、台州日报、长城网、光明日报等,文中均已注明,特此鸣谢!教学之用,不做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综合整理和编辑:爸爸妈妈都爱看(ID:bbmmdak)。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