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留医部的故事她参与了深圳市第一个ICU [复制链接]

1#

她叫李翠薇,是深圳市本地人。年,医院医院,随后参与了深圳市第一个ICU的创建工作,并一直在护理岗位上工作至退休,为深圳经济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近期,记者采访了她,倾听她的“留医部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医院ICU成功救护一名外籍小孩。右一为李翠薇

年由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深圳

“我年出生,是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人。不过,我从小在广州长大。年入伍,部队在湖南。在部队期间,我去读了2年卫校,学的是护理专业。毕业之后,医院做外科护士。”李翠薇表示,当时之所以会转业回来,一是因为自己是深圳本地人,二是因为她丈夫已于年转业到深圳公安部门。

李翠薇透露说,对于医院,她其实在转业之前就已经有所接触。原来,年的时候,医院生小孩,住院几天。“当时,深圳市医院,住院条件非常简陋。”她回忆说:“病房只有10多个平方米,环墙摆着几张硬木板床,每张病床上支一个旧蚊帐,上面铺一张旧凉席。夜晚只有一个昏暗的小灯泡,房间的痰桶经常做马桶用。一个楼道有一个洗手间,40多张病床的病人经常排队等候。假如病人要找医生,只能大声喊叫,否则根本听不到。”

到医院报到后,她被安排为内科护士。在她的记忆中,因为当时内科没有细分,全部都在一个科室,一个医生要管几张病床,病人很杂,所以她的工作比在部队时要忙很多,“医院,但是实际是医院转型过来,技术、设备都还很落后,甚至还比不上内医院。因此,遇到病情比较重的病人,医院,要医院”。

▲上世纪80年代末,李翠薇(左一)和科室同事在一起研究患者病情

医院ICU

当时,医院的领导认为,要支援特区建设,医疗卫生方面必须迎头赶上,尤其是需要成立一个重症急救方面的特别部门。年3月,医院派她和另一位护士*露露一起到广东省医院进修3个月,先后在心内科监护室和外科术后复苏室学习。“在那里,我才开始真正接触到重症监护,心里才有一些这方面的概念。”李翠薇表示,自己当时在省医院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学习回来之后,医院安排去参与筹建ICU。据悉,ICU是英文IntensiveCareUnit的缩写,即重症监护病房。ICU又分综合ICU和专科ICU(如烧伤ICU、心血管外科ICU、新生儿ICU等)。“年11月,我们开始筹建ICU。周国维医生被任命为科室主任,我则是护理方面的负责人。一开始就我和主任俩人。随后,又于年底调了第一批5名护士过来,分别是*莉、张爱芬、曹金花、邝润娇和*露露,加上我,总共有6名护理人员,勉强能排班。对了,第一批的人员中,还有陈永久医生。”她告诉记者,年4月,医院ICU就开始收治第一个重症病人了,“这是深圳市第一个ICU”。

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在李翠薇的印象中,医院是较早把这种对危重病人进行高等级监护治疗的科室叫做ICU的,“我们科室一开始就叫‘ICU’。当时,ICU的概念在国内还比较新。我记得到广东省医院学习时,他们都不叫‘ICU’,而是叫心内科监护室和心外科术后复苏室。医院那时也没有叫‘ICU’”。

▲年,李翠薇(右二)和同事们在医院内合影,医院大楼上挂有“创三甲”标语

翻译并制作进口设备操作指南

医院ICU组建之后,尽管李翠薇过去从未从事过ICU的工作,但是她凭着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很快就掌握了ICU各种仪器的操作、常规的维修保养和各种危重病人的观察及抢救技术,成为医生们抢救过程中的最佳“拍档”。她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什么样的新仪器进来,很快就能熟练掌握。为了适应ICU护理工作的需要,她订阅了大量的卫生专业期刊,苦心钻研;为了能直接阅读外文资料和仪器使用说明,她挤出时间参加外语学习。很快,她就成了ICU护理工作的佼佼者。

回忆起医院ICU病房刚成立时的情景,李翠薇还分享了一个背后的小故事:当时,ICU里面的监护仪是进口的,操作按键、界面等都是英文,“这可怎么办呢?幸好,当时有些年轻的护士,文化素质较高,自行将这些全部都翻译成中文,并制作了操作指南,方便其他同事学习和操作”。她回忆说,当时和同事们一起自行编制了许多关于重症监护方面的教材,要求ICU的所有护士都必须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

“ICU里面的监护设备,尽管安装的时候厂家有派人过来指导我们如何操作,但是也只是讲了一个大概,其他具体的操作还是靠我们自己摸索。”李翠薇表示,作为ICU的护士,不但要掌握基础护理和专业护理知识,还需要掌握高精度的仪器和高层次的科学护理技术,熟练地操作仪器,准确地辨别图像,通过图像的变化迅速判断出疾病的种类及其程度,并立即作出反应,及时予以处理。

在人们的印象中,护理工作就是打针、送药、铺床、翻身。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学科在不断地更新和拓展,护理工作也有了更高的标准,跨入了更新的层次。要胜任ICU护士工作,必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要求要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李翠薇举例说:“比如心电图,我们要求护士要一下子就能看出心电图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像常见的心率失常等。快速看出异常,就能及时采取正常的应对方式,从而为成功救护赢得宝贵的时间。”

▲年9月至年3月,医院医护人员李翠薇(左三)和蔡彩华(左四)、潘凯(左一)、林博文(左二)在德医院访问学习期间,到德国友人家作客。

救护第一个病人时就上了呼吸机

尽管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是李翠薇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医院ICU抢救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男的,年纪大概是四五十岁,共抢救了两三天。“这个病人刚进ICU,我们就给他上了呼吸机。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使用呼吸机,所以我们都比较重视,不时会过来看下有没异常。”她回忆说,最后,救护非常成功,这位病人几天后就转危为安了。

在特区建设初期大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医院ICU救护过许多伤重的来深建设者,为特区的发展建设贡献了力量。李翠薇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国贸大厦时,曾有国贸大厦工地上的受伤工人被送到医院ICU,由她们监护,“最后,成功救治了这位工人”。此外,她记得在年6月,有位建筑工人被钢筋从肩部斜穿而过,差一点刺中心脏,“我们科室对这位病人进行了精心护理,最后也把他成功抢救了过来”。

还一次,一位因重大交通事故而致多发性复合外伤的病人送到了医院。经检查及手术探查发现,病人为多发性肋骨骨折并双侧血气胸,肝、脾破裂,左肾破裂及肾蒂断裂,腹膜后巨大血肿等。病情复杂,生命垂危。手术后,病人被送到ICU。随后,李翠薇带领全病区的护士投入紧张的监护工作。病人的各种管道要保持通畅,病人身上的创口变化要随时观察,病人的心肺状况要严密观测,还要防止褥疮及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面对这些,她没有报怨和嫌弃,而是一件一件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十分妥贴。最终,在她们的精心看护下,病人完全脱离危险。

医院非常有必要设立ICU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医院ICU已由最初组建时单纯收治心血管系统危重病发展成为全院综合性ICU。由于ICU所特有的先进仪器和高超的诊断、治疗、护理技术,医院各科室的危重病人均在这里进行抢救和治疗。在每次抢救过程中,ICU的护士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室组建以来,为医院危重病人的抢救,大型、复杂手术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成功救治了大批危重病人,灾难性事件和重大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觉得,医院设立ICU后,效果明显,特别是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有了显著提高。”李翠薇认为,医院设立ICU的意义,医院所有的人力、物力,来救治重病病人,从而可以使病人享受到更好的护理。ICU对重症病人的救护是全方位。与普通病房相比,ICU有着更好的救治和护理,所以救护效果就会好很多。

年,李翠薇作为时任医院护理部主任,正式退休。“医院ICU刚设立的时候,只有8张床位,现在已经有21张床位了。”她认为,与她所在的年代相比,医院现在的ICU可以说已经“鸟枪换炮”,不仅有了更好的各种监护设备,而且人员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来源|晶报APP

记者:罗俊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