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有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www.yunweituan.com/m/随着“情绪价值”日渐被重视,
从球鞋到盲盒,从毛绒玩偶到冰箱贴,
如今“万物皆可收藏”。
而在深圳这样一座以包容著称的城市,
收藏千奇百怪的东西也并不奇怪,
收藏砖头、收藏拼贴画,甚至收藏声音……
他们为何收藏?收藏后如何活用?
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深圳民间收藏家,
他们收藏的物件也许并不常见,但别有趣味,
甚至从中能看见他们丰富的自我表达。
林氏藏品店:为“拼亭文化”服务
位于梧桐山下的林氏藏品店并不大,有一百来平方米。墙维持着刚建成时的毛坯状态,但挂满了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画作,营造出了独特的美感。一排开放式的书架靠墙而立,整整齐齐地摆着各式旧杂志、旧书和黑胶唱片,上面贴着大林写好的标签。还有一些很难分类的旧物,比如大林在年获颁的小学毕业证书。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非常强烈的岁月痕迹。随手就能翻出经典港片《半斤八两》的原声黑胶唱片,以及一百多年前欧洲的铜版画。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林是香港人,移居深圳已经20多年。大林说,他从小就很喜欢收集旧物。随着时间的累积,在十多年前,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喜好的方向,他现在收集的很多旧物,其实都是在为“拼亭文化”而服务。
什么是“拼亭文化”?这其实是大林的独创。他说,“拼亭文化”就是把它的英文“PrintingCulture”一个取音、一个取意得出来。大林曾写过一段文字介绍:“‘拼亭文化’将距今有一段时间的、老一代的印刷品重新装裱和排列,使其产生新的文化意义及历史价值。当纸本收藏丰富到了一定的程度,将纸张单独装裱起来后便产生了新的装饰功能,极具观赏性,同时又不失其自身的收藏价值,甚至可以将一些珍贵的散页精心保存下来,更利于流传。”
大林承认,这个解释其实有点让人费解。而从更为通俗的角度来说,“拼亭文化”就是把旧画册等具有年份出版物里带有图画的散页专门装裱起来,用于收藏和欣赏。
大林指着无意间翻出来的一张德文版的月历,上面有一幅德国画家的画作,这位画家并不是特别有名,他出生年份是年,“正好跟鲁迅、毕加索同一年出生”,大林说,他也忘记是从哪里收集到了这么一张单独的月历,但他仔细端详了上面的画作,和深入搜寻了这位画家的生平后,就有想要把它装裱起来的愿望。
旧事物时常带给他触动。有些坚固的东西在岁月的洗刷中更显珍贵。在移居内地后,大林曾经和朋友一起做过一个画廊,和艺术圈有了很多的接触,也重新刷新了自己对艺术的认识。那时候看到一些刚毕业的学生的画作标价就是万元起步,他隐隐觉得有些不合理。而他做“拼亭文化”的初衷,就是唤醒大家对旧印刷品中图画部分的欣赏,因为它们其实包含了许多的“见识”,而这些见识是从别处很难获得的。大林从国内国外收集了很多的散页,他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散页里图画的信息,并做好年份和内容的标注。“虽然很多标注完我也都忘记了,但这个过程我却乐在其中,这个过程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
没有深圳的T街,也许就未必会诞生“拼亭文化”。十多年前,大林就开始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T街创意市集摆摊,卖自己收集的印刷品,而T街本身就给各式各样的艺术想法提供了可实践的空间,大林就是在摆摊的过程中逐渐萌生了做“拼亭文化”的想法,把每件藏品背后最实在的内容挖掘给大家。
大林一开始摆摊做“拼亭文化”,很多人都会问大林,这不就是一张印刷品吗?会有收藏的价值和意义吗?大林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渐渐地,开始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些人就从“拼亭文化”开始尝试去了解印刷品本身的价值,甚至“拼亭”是他们艺术鉴赏和收藏的开端。
“每一张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让我找第二张出来,非常难。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们的品相和际遇都各有不同。而且,只有能给我带来新鲜感和感触的图画,我才会选择装裱起来。”大林说,搜集回来的散页只是原材料,经过他的筛选和鉴定,以及裁剪和装裱,才成为“拼亭”。而且这件事,是急不来的。大林说,他其实是有点“自私”的,每张“拼亭”,他都会先尽量吸取里面的信息。它们经历岁月沉淀下来的历史感、图画的稀缺性,甚至图像背后的故事等等,都会让大林在仔细了解过后给它们定下不同的价格。
大林坦言,相比起艺术画作而言,这些印刷品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买回去肯定是没有多少升值空间的。他也知道,很多人都是冲动消费。但冲动消费的本身或许就是有所触动。在大林看来,与其说是人们在挑选这些印刷品,其实这些印刷品同样在挑选受众。大林回忆说,有一次出国,在一个很繁华的市中心,突然在一个转角处,就进入到很宁静的一条街,这条街上甚至还有专门卖钓鱼书籍的书店。所谓小众,实际上都有着自己一个小小的引力世界。
“物归原位”,大林觉得,比起占有这些东西,他更像一个过渡站,只是希望尽可能地整理和传播,让每一张他悉心挖掘的“拼亭”遇到真的对它感兴趣、被触动到的人,这才是物应有的归宿,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声音博物馆:用声音记录细腻之美
李扬是山西人,二十多年前来到深圳工作,在电台做了多年主播,一直与声音打交道。八年前,她从电台离职,开始专注做声音收集和研究,创建了“城市声音博物馆”。如今,她的声音资料库里,已经储存了数万条关于深圳声音的音频,而这些音频,是深圳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声音转瞬即逝,每一种声音,都有可能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李扬曾经是电台的资深主播,但她并非科班出身,大学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因为喜欢声音艺术,也因为探究真相的热血,让她选择了从事新闻行业。李扬记得,自己还在山西电台做实习生时,曾经在路上遇到了车祸现场,台长当时就决定让没有任何经验的她做一次现场突发连线,为听众直播现场情况,结果吸引了很多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