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天
每一天,风起云涌
从南海渔村,到摩登都市
从孤零小楼,到城市地标
从简陋卫所,到泱泱大院
时间流转
医院即将迎来
建院75周年
来看看这些新老照片的对比
时光被铭刻在影像中
是否唤起了你一些记忆?
▼
不同年代的医院
▼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00年代
这些照片
将时间之河折叠
将历史与当下重合
也唤起了许多人
对于一个词的记忆
▼
“留医部”
作为一座拥有两千万人口、居民来自五湖四海的特大型城市,粤语,在如今的深圳,早已被普通话和各地方言所替代。但即便是这样,“留医部”——这句医院代名词的典型粤语称谓,却成为几代新老深圳人口口相传、生生不息的共同城市印记。因为这三个字,承载着这座忙碌城市中奔波打拼的人们,对于希望最实在的支撑。
在深圳即将迎来
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
重要日子之际
医院发出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征集令
“留医部”是啥?
故事的开始,起于年。
前身是宝安县卫生院,原址位于南山镇南头城中山公园内。民国25年4月,广东省卫生处任命首位院长罗乐斌。
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院经过几次迁移,最终定址现在的罗湖区东门北路。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昔日的小渔村一夜变身为世人瞩目的经济特区,医院得以“升级”,正式更名为医院。
因粤港澳居民习称住院为“留医”,医院作为当时深圳唯一一家拥有住院部的医疗机构,被市民们习称为“留医部”。这个名称沿用至今,已成为新深圳人熟悉这座城市的窗口,也成为老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归属。
经过时光的沉淀,“留医部”也与“开山第一炮”“中英街”“深圳速度”等一起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
▲上世纪80年代末,医院大门外景
对于许多“老深圳”而言,“留医部”的招牌耳熟能详,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健康所系之地,如同定心丸般的存在。“留医部体现了医患之间的一种信任,”医院院长邱晨说,当地的老百姓一旦生病,他们想到的就是“留医部”。
深圳居民对“留医部”的感情有多深,医院院长邱晨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年,我离开了工作10年的湘雅,从长沙来到深圳,跟的士司机说去医院,他竟茫然不知何往,经过一番交流,他兴奋地说你要去的地方是“留医部!
今年是邱晨扎根深圳的第29个年头,回想起第一次听到“留医部”时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往后的日子,他发现,“留医部”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位见证者,她见证了医院从74年前的“宝安县卫生院”走向今日辉煌,见证了深圳市由建市之初仅有一家具有“留医部”(住院部)医院发展到今日18家“三甲”医院和众多具有留医部医院。“留医部”74年的发展史,堪称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缩影,见证了深圳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开放40年高速发展辉煌历程。
在邱晨看来,讲好发生在你、我、他身边的“留医部”故事,记录下那富有个人特征的精彩细节和历史瞬间,使深圳的历史画卷更为鲜活生动,就是传递深圳城市变迁的历史与温度。
这么多年来
很多在这个城市成长、打拼的人
或多或少都有
和“留医部”的一段故事
或许,你们的故事各有不同
有倾盆大雨,也有万里阳光
有悲欢离合,也有纸短情长
有你爱的人,也有爱你的人
……
为了拾起散落在时光里的珍贵记忆
晶报联合医院
发起“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征集
如果您有与留医部相关的
回忆、故事、老物件……
请扫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