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人民的坚固靠山,英雄是民族的闪亮坐标。*和国家领导人新时代崇尚英雄的话语,似春雷响彻云霄,似春风吹拂大地,似春雨滋润心田,抚慰着千百万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英烈们和他们的家属儿女。
河南省许昌三兄弟正是把英雄当做心中的坐标,把崇尚英雄当做爱国拥*的践行,30年坚守用心做了一件事,用满腔的热血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崇尚英雄,激荡着英雄精神,让民族坐标更闪亮,引领了时代风尚。
血脉相承,他们离开了*营却把对英雄的尊崇牢牢刻在了心里
这是一块升腾希望的热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年,伟大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道光明,航船破浪,气象万千,高歌猛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是新时代的中国习语,也是历史的最强音。回望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追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不懈抗争和持续奋斗,道出了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的力量所在。可见,尊崇英雄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
人生有所贵,所贵有始终。
爱国拥*,国之大事。30年前,许昌三兄弟就默默无闻的开始走上了由衷选择的路子,以眷眷之心、殷殷之情,自费数10万元不辞劳苦、风雨兼程,奔波了数以万计公里的路程,向数十名不同历史年代牺牲了的烈士的父母、妻女捧出了滚烫的心,向数十名健在的为建立、建设共和国而欲血奋战的勇士们送去了碳般的暖。
岁月不居,一路有迹。他们三兄弟在全国不少爱国拥*志愿者协会里都大名在列,哪里需要哪里去。在鹏城深圳有他们尊崇英雄的声音,在中原河南有他们尊崇英雄的足迹,在高原贵州有他们尊崇英雄的身影,在七彩云南有他们尊崇英雄的步履,在西域*有他们尊崇英雄的佳话……
让信念开花,让坚守永恒。许昌三兄弟锲而不舍,宣扬了一个硬核道理:只有尊崇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把英雄的品格融于精神血脉,才能凝聚强*力量。
许昌三兄弟所做的事情一般人难以为继,平凡见证着特别与不同,映照出高尚与纯粹。
昔日,许昌三兄弟告别了*营、告别了战友、告别了*装,但他们与千万个退役*人一样,只要把*旅生涯与人民、与共和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就是终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是荣耀,是情结,是永远抹不掉的底色。
许昌三兄弟都曾是*人。在父亲的培养和主张下,哥哥张燕领,在部队服役多年,退役后在许昌烟草系统供职,酷爱写作、摄影;弟弟张燕*服役于华北某装甲兵部队,受过装甲兵学院、南京*治学院的熏陶,在许昌*分区宣传科长岗位上弃甲投戎,成了公安战线上一名宣传警官;弟弟张国防曾在部队服役期间多次见义勇为而立功受奖,其事迹被*报报道。目前就职在深圳报业集团的张国防曾参与了国内不少重大新闻报道,被评为深圳市优秀*员,深圳报业集团优秀*员、抗震优秀记者,多次荣获广东省、深圳市新闻一等奖;年斩获广东省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最佳选手。
初心如雪,美好如素。
让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自己的*治信念和精神依靠,是父亲留给他们的精神财富,他们浓厚的*人情结也同样来自于父亲的影响和教诲。他们的父亲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经受过洛阳、太原、淮海、渡江等战役的险恶考验,转入空*后雄纠纠气昂昂 ,荣获二等功功勋匾。在*队服役了近10年的老父亲,把青春热血和汗水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和平,他对*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眷恋,家中五个儿子全被他送入*营。他们兄弟是听着父亲讲述那炮火硝烟和与敌顽强撕杀的战斗故事、看着父亲的*功章长大的,父亲的荣光,是三兄弟一辈子的骄傲,对*人尤其对英雄的尊崇从小就在他们的血液里隆隆作响。
至爱无尚。他们三兄弟爱国拥*的这种举动被父亲早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父亲总是带着满脸慈善的微笑夸奖他们不愧是张家的后代。甚至,他自己因两次患脑梗已经病倒在床了,还嘱咐着孩子们去看望一下远乡一个退役的老兵战友。父亲去世前,已昏迷多时,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摸出了珍藏的抗美援朝证书给了儿子张燕*,这是无语的依希和精神的传递。父亲去世后,他们三兄弟决定申请为父亲隆重送行,不是常见的送别逝者的吹破天的国乐队,而是要给父亲身上覆盖上一面鲜艳的*旗,以示给父亲最高级别的送行仪式。追悼会上,父亲安祥地躺在花丛中,一面火红的3号*旗盖在父亲身上,映红了整个灵堂,也照亮了父亲远行的路。别具一格的送别仪式,不是亲缘私情,而是对一个中国退役*人、一个血战沙场的勇士离开人间的最优厚的葬礼,更是蕴涵着共产*人的坚定信仰和初心。
他们三兄弟和父亲一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退役*人。鲜活的情貌,刻录着*营的履痕;相同的血脉,凝聚着基因的传承;一致的三观,迸发着耀眼的思想火花!
让*人成为社会尊崇的职业。*和国家领导人的话力重千钧,似春风吹拂着大地,荡漾着情柔;似春雨滋润着心田,催生着万物;似暖阳挥洒着温热,安抚着千百万退役*人和英烈父母后代,慰籍着九泉之下的英烈们。
正由此,他们三兄弟备受鼓舞,更以坚持本心的觉悟加倍的践行着尊崇二字。曾是*旅新闻工作者的张燕*,用明亮的心和朴素的情,用饱蘸墨水的笔和长焦短距的镜头,以真实多彩的照片和铿锵有力文字宣传颂扬着心中的英模先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拥*模范、子弟兵的好妈妈赵趁妮的事迹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轰动一个时代;又如共和国卫士马国选为捍卫共和国而壮烈牺牲的事迹催人泪下,感天动地……这些出自他手的新闻至今回忆起来还意犹未尽。
在张燕*从警的日子里,草绿变成了湛蓝,*徽变成了金盾,青丝飘成了白发,可他对英雄的浓浓牵挂一点不衰、一丝不减,越发浓烈,凭着一颗火热的心把尊崇英雄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30年间,他时常带着哥哥和弟弟的重托,对抗战老兵、参战参老兵和特困退役老兵连续施以无私关爱,一件件米面油,一箱箱瓜果蛋,一份份慰问金,一句句温心的话,无不打动着老兵的心。有不少时间,张燕*车技不熟练,爱人杨丽不但资金上大力支持还主动驾车一同完成,再苦再累,从无怨言。夫唱妇随,璧合生辉,如玉如莹,洁似丹青。是啊,尊崇英雄传递温暖的队伍里多了柔情似水的女人,就多了份内在的支撑力,多了心灵疗伤的丹药。
朴实无华的情愫,是心灵的呼唤,是心灵的回应,是心灵的对话。如今,凡是知道了他们三兄弟事迹的人们,有的惊讶,有的不解,更多的是敬之仰之,从内心深处感到他们很了不起。
的确,他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一念永恒,他们素不相识却延续着不是亲缘胜似亲缘的关系
燕*他们兄弟三个就是我的三个儿子呀!这是全国战斗英雄、代理排长李海欣烈士85岁母亲、漯河市临颍县王孟镇坟台村的张俊峰老人挂在嘴边的话,言至心声。
南疆李海欣高地的枪炮声已经远去,铁血英雄李海欣的事迹载入了史册,似乎已是封尘的往事。然而有谁会想到,崇拜英雄、敬仰英雄、爱抚英雄父母的行动像红彩带一样一直飘舞着。
说起他们三兄弟与英雄李海欣父母的情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老山15名勇士的典型代表李海欣血染沙场壮烈牺牲后,他生前所在部队首长刘昌友将*来河南看望其父母,在许昌*分区*治部工作的张燕*一同前往。那一天,他目睹了一双父母失去儿子的悲伤,撕心般的嚎啕,裂肺般的哭咽,也感到了英雄的不朽。在一段时间里,张燕*每想到这一幕,心头一阵酸楚,有时半夜突然想起会流泪天明。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尽微薄之力抚平英雄父母的情感伤痛。
信念入骨。谁知,这一结缘就是30年。
从那时起,他们三兄弟每逢八一建*节和春节,都要去看望李海欣的父母,每一次带去的不仅仅是物资和现金,而是一颗赤诚的心,是温馨的情。在李海欣的父母家里,他们像孩子一样围坐在年迈的老人身边无话不说,临走时,两位老人总是拉着他们的手依依不舍,像当年送儿子离家参*一样企盼回来。时间久了,酿成了非同一般的亲情关系,他们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花万元为李海欣父母添置了生活用品和液晶电视,远远超出了善举的意义。
在王孟镇坟台村许多老人眼里,他们三兄弟早被看成了张俊锋老妈妈的儿子。张国防身居深圳,仍然没有忘记英雄李海欣的父母,每次从深圳回到许昌,只要有机会都会与兄弟们一道去李海欣的父母家里走一走看一看,为两位老人排除忧愁。李海欣牺牲后,他的父母曾去过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过,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弱,想趁还能走动最后再去看一眼长眠于南疆的儿子,每提到此事老人都会老泪湿襟,可因为经济拮据而久说未行。张国防把老人的心愿,当成自己父母的事一样挂在心头,他们兄弟三人最终商议,决定资助李海欣的父母亲了却暮年岁月的心愿,帮助英雄的父母去南疆扫墓。
诚信是金。年清明节前夕,张国防与哥哥张燕*悄悄为老人和李海欣的弟弟买好了去云南的机票,并陪同老人一起前往麻栗坡。在飞机上,李海欣的父母亲沉浸在忧伤与激动中,已79岁白发苍苍、双眼混花的母亲看着空中的朵朵白云自言自语:这么高还有种棉花的?一起陪同她的李海欣的弟弟*照看着老母亲兴奋的样子,心里对张国防三兄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梨风起,慎终追远。正值清明节那天,细雨蒙蒙的早春散发着淡淡的哀愁,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天苍地悲,李海欣的父母再次见到了长眠于这里的儿子,感情的闸门崩溃了,她弯着腰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儿子的墓碑,随之瘫坐在地上,泣不成声。最后抓了一把李海欣坟头的土包起来带回老家,一步一回首,久久不愿离去,张国防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这瞬间的圆梦悲情,也对英雄李海欣有了更进一步的敬仰。在云南昆明的刘昌友将*知道消息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特意邀请他们兄弟俩和英雄的父母一同到昆明家里做客叙旧。
至今,在敬老院度晚年的英雄父母每提到此事,总是说:多亏了国防三兄弟帮俺又看了海欣一眼,这辈子死也合眼了。
他们三兄弟做事并不张扬,一切都悄无声息地复始着。有时候张国防没空回许昌便委托哥哥嫂子们代他去看望李海欣的父母,并反复叮嘱买什么样的物品,记着给老人零花钱。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情丝延续,至今不断。这种最美的不解情缘是许多常人永远不懂得深情,像最美的风景一样大都隐藏在人迹罕至的绝境,像皎洁的月光一样大都出自清幼的山谷。然而,他们的行为在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那个年代,总有一些不屑一顾的眼光和冷嘲热讽的闲言碎语,但终抵不过根植于张家三兄弟灵*深处的*人情结,仍然像萤火虫一样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
挚爱真善美,情倾英雄人。
就这样,他们三兄弟自渡于自己的世界里,让心情自由飞翔。
牵挂在心,他们远隔千山万水却拨动了尊崇英雄的时代琴弦
有情怀的人生自带光芒。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张家三兄弟对英雄先烈家人之悲喜苦乐,如同身受,千方百计施以解救援助,决不容许自己沉默!
26年前,在张国防的心头总有一件事萦绕着,挥之不去。
年3月,风华正茂的张国防入伍到部队的第一个晚上看的电影叫《高山下的花环》,影片讲述的是主人翁、连长梁三喜在南国自卫反击战中英勇杀敌而壮烈牺牲的故事。临参战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再三叮嘱:我借了部队和战友块钱,如果我牺牲了,欠的账你一定要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这账可不能赖啊!还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无数人为之心酸流泪,这种诚实守信的*人品德曾感动过一代人。
从那时起,张国防一直被触动着,悬石在心,难以忘怀。他常常想,梁三喜的原型是谁,英雄的妻儿身背债务如何生存,老母亲怎么度过晚年?他心里藏着一个久久拉不直的问号,有时想起不能入眠。并非冲动,而是源自内心的情感。如此激昂的青春,如此担当的勇气,使他萌发了寻找英雄家人的念头。谁知,这一寻找就是26年。
影片中的梁三喜的家在山东沂蒙山,他把精力放在山东,然而,委托上百人终无消息。近26年间,他始终不放弃打听烈士家里的消息,这成了他今生今世永不放弃的牵挂。牵挂,没有功利,没有杂念,没有虚假。牵挂,是时代的永恒。
年清明,他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时,又认识了不少退役老兵,从他们那里得知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并不是山东沂蒙山人,极有可能是贵州人,他又转向从贵州老兵那里找突破口。转眼又两个春秋,年9月,他终于从一个云南籍退役老兵至诚大兵那里获得了准确信息,原来他与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是一个部队的,王发坤是炮连副连长,已经批准转业了又奋勇要求上战场,是为救战友而牺牲的。还对他说了烈士王发坤的儿子王远苍的联系方式。
喜出望外,不容迟缓!有牵挂天涯不遥远,有思念永远不孤独。
年10月23日,张国防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车劳马顿,终于在漫山遍野盛开格桑花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镇新村,见到了王发坤烈士的妻子李金花。从深圳到此地近多公里,路程之遥,山路之险,都挡不住他的决心,心急如火,他顾不得吃口热饭和多休息会儿,晚上在途中小店仅打了4个小时的盹就赶路了,连续奔波了两天。当他看到年已60岁的李金花看上去像80岁的老妇时,心里像打碎了五味瓶一样有一种来晚了的内疚。岁月如刀。思君如满月,夜夜减青辉。阴阳相隔的思念与孤独,痛彻心扉,李金花她那布满沧桑的脸庞和充满忧伤的眼神,像一幅思念丈夫的悲凉图,让人伤感心碎。留给人们一份清楚的答案——*人是牺牲的事业,英烈家属应该得到社会的崇尚和厚爱。
时光的灰烬,散落于风尘,想见见不到,想忘亦更难。张国防从李金花那里听到了阴阳相隔36年的情感悲怆。王发坤牺牲时33岁,李金花26岁,正值青春年华,虽家徒四壁、艰难度日,她仍然拒绝了劝她嫁人的好意,孝老扶幼,倾力劳作,以瘦弱之躯撑起这个家,不给*府添麻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用11年时间靠自己的双手打拼挣钱,履行丈夫的嘱托,还清了所有欠款,又给婆婆送终。人走账不赖,夫账妻还。她曾几次有去云南烈士陵园为丈夫扫墓的想法,可家里穷困,好不容易攒了几个钱,紧了紧手又还账了。一个英雄烈士妻子的心里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天地悠悠,感动世人!
张国防看着王发坤探家返队出征前种下的一颗梨树已挂果满技,看着烈士妻儿居住的低矮的茅草房,他凝目独望远方……人战死沙场无归期,心头阵阵酸楚。精耕于自己喜欢的领域的他,在深圳传媒界一直属于优秀,他要挺膺负责,借助自己传媒优势,把烈士王发坤家庭的凄凉现状扩散出去,让这个隐藏了36年的悲伤真情告白天下,唤起良知千百万,告慰为国捐驱的王发坤,让烈士永远安息九泉之下。
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时刻驱使着他……
年10月31日,《晶报》一篇题为《犁花树下,她守望丈夫梁三喜36年》的独家报道横空出世。文章见报,如泣如诉,长歌当哭。如同一声响雷,让社会又看到了几乎绝版的战争影片,惊醒了沉睡于闹市、习惯于灯红酒绿的人们,瞬间街头巷议;犹似一颗催泪弹,刺激了许多社会人士存于心底的善良,回眸定格的硝烟,瞬间泪湿眼眶……新闻的在场感和介入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个人的眼泪,是孤独;两个人的眼泪,是悲伤;数个人的眼泪,是坚强。作家诗人蒋巍的诗句似乎是预见。一个回顾英雄事迹、重讲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的民间活动再次复活,数十年不曾有的情形激荡人心。原深圳市罗湖区*协秘书长、王发坤的战友温天庆多次看了报道文章,每一次都是热泪满面。王发坤当年的教导员张三光从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