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晶报说党的故事村庄里的文化火种二
TUhjnbcbe - 2023/10/6 18:5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c54e10fabad6aafaff.mp:36来自晶报

这一期我们接着讲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故事。

年1月9日,茅盾、叶以群等文化人在香港骆克道,换上老百姓的便装,打扮成“难民”,由游击队的交通员引领,避开日*岗哨和检查站,在*昏时抵达了铜锣湾避风塘,登上营救人员准备好的一艘大驳船。邹韬奋、胡绳、廖沫沙等人也先后由交通员带到这里。第二天凌晨,交通员又分别将这些文化人带上3只披有草席篷的小艇,乘着巡逻日*换岗之机,疾驶过海,终于安全抵达了九龙市区秘密接待点。

▲部分文化名人在胜利营救后的合影

1月11日,几十名文化人打扮成“难民”撤离九龙市区,在游击队的武工队护送下,沿西线进入青山道,经过秘密交通线,避开日*检查岗哨,顺利通过日*的封锁线,然后翻山穿谷,渡过深圳河,于13日顺利抵达宝安羊台山抗日根据地,也就是白石龙村。此后的来天里,一共有千余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他们的家属、国际友人,在抗日游击战士的护送下从香港神奇地“蒸发”,没有一个人被逮捕。

据了解,当时绝大多数的左翼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都是通过陆上交通线转移的,白石龙村是他们从香港脱险后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这些文化名人,有的在白石龙村只呆了十几天,有的呆了一个多月。不管待了多久,这次惊心动魄的营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茅盾、戈宝权、柳亚子、乔冠华等人在解放后还多次撰写文章和诗歌,回忆并纪念这次营救以及他们在白石龙村度过的难忘的日子。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中国文学大师茅盾先生曾评价:“这次营救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仔细周密,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也有人形容,这次大营救保存了新中国的文脉。

记者:李跃

编辑:郑佳文李慧玲

1
查看完整版本: 晶报说党的故事村庄里的文化火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