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悼念永远让人感到温暖的老报人同行
TUhjnbcbe - 2024/7/13 18:37:00
白癜风怎么冶疗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angshengyinhsi/39208.html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业界楷模,楼老师一路走好!”

“可亲可敬永远让人感觉温暖的楼老师,一路走好!”

“老楼不倒,精神永在!”

“怀念楼老师!”

1月6日,曾在《深圳商报》任职多年的资深媒体人、作家楼乘震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76岁。哀讯传来,众多媒体圈、文艺界人士纷纷深切悼念、追忆、致敬这位老报人的人格风采。

楼乘震,浙江杭州人,从小喜爱新闻写作,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做工,自学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后进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主流报刊任编辑、记者,从深圳报业集团驻沪办事处兼记者站退休,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巴金研究会会员。作品有《古楼观海》、《满城都是送花人》(与他人合著)、《铁骨柔情——当代文化人素描》、《悲欣人生–当代人物素描》、《与书同在》等。

在文艺界人士的眼中,楼乘震是一位热爱文学文化、敬业乐业专业的好记者。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曾为楼乘震的作品《与书同在》撰写序言。在他眼中,楼乘震是一位深入新闻现场和文化现场的记者,是一位有道义感的记者,是一位有文化积累的记者。“我初到上海滩,有眼不识泰山,‘老楼’可是鼎鼎大名的记者,与很多文化人熟络得很。有一个细节能看出他的为人,在公众场合,举着相机东拍西拍的人不少,可是往往只有他,让人留下信箱、地址,过后认真地把照片发给每个人。巴金的弟弟李济生先生曾说过:给我拍过照片的记者很多,把照片寄给我的只有楼乘震。我想深圳这家报纸能够在沪上占有一席之地,跟有这样好人缘的‘老土地’在打理有直接关系。渐渐熟悉了,我就会注意他,不,与场子里窜来窜去的‘小记者们’相比,他是‘鹤立鸡群’不由得你不注意。每次,他都特别认真,脖子上架着相机,手里有笔记、录音笔,包里还有采访者的一大包书,行动并不敏捷地走来走去,让人不由得多看他几眼。每一场,大多小记者拿了稿子,就一哄而散,而‘老楼’却自始至终,人散后,他还会与重点的嘉宾再聊上几句。”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在为楼乘震的《铁骨柔情——当代文化人素描》一书撰写的序言中也忆述道:“大约是在我担任中文系主任的时候,经常请学术名流来做讲座或者召开学术会议,在来往的媒体记者中,老楼总是引人注目的一个。不是因为他在一般记者群里显得年龄偏大,而是他的在场总是那么认真,活跃——你只要看到一个在现场忙上忙下拍照录音的人,一定是他;只要看到一个在会场提问环节总是个举手发问,而且锋芒命中要害的人,也一定是他;还有在讲座结束后,一个会主动找演讲者个别交流采访的人,那更一定是他。”

楼乘震在《深圳商报》任职多年,一直是报社派到上海的驻站记者,他也是同事们非常尊敬又喜欢的“楼老师”“老楼”。

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深圳商报原总编辑,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理事长王田良感慨道:“老楼走了,非常惋惜!他称得上是新闻界的楷模,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几乎没人不认识他;他在深圳报界入编,回来很少,朋友很多。我曾经为他出版的几本书提供过帮助,他视力很不好,写一本书比其他人要艰难几倍,他的顽强和付出,让我们这些读他书的人每每动容。老楼一直疾病缠身,他是靠意志活着。如今走得这样匆忙,走在寂冷的冬季,没等到春暖花开。我们只能写上几句话,以表达对他的哀思。老楼,一路走好!”

深圳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侯军回忆道:“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深圳商报》担任文艺副刊部主任,那是我与老楼工作联系为紧密的一个时期。我在策划选题时一旦涉及到上海文化界,立即会指令老楼来个‘短平快’。当然,我并不是他的稿件的直接编发者,部里有很优秀的编辑与他保持着热线联系。不过,我一定是他的文章早读者之一,因为要审读清样,签字发版,有时还会根据版面需要,不得不删他的稿。老楼从来是无条件接受,从不抱怨。下回依旧是图文并茂,按时交稿。周围的编辑们都有共识,上海有事找老楼,靠谱。这样的‘口碑’份量很重,那是靠着几十年的勤勉工作和心智积淀而生成的信任。”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说:“老楼是我在深圳商报工作时期的老同事,老朋友。他热心为《文化广场》写稿,长期为深圳读者报道上海文人书事,本人也是藏书家、摄影家。退休后出版专著多种。老楼生于年,今年虚岁76岁。惜哉!痛哉!老楼走好!”

宝安日报总编辑张平照回忆称:“五月份跟老楼联系过,通了话,当时正值非常时期,医院回到家里治疗休养。几个月没联系,没想到忽然走了。年刚到商报就认识老楼,一直敬佩他的敬业、勤奋和真诚、善良。他是我的好同事,好兄长,好榜样!”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辜晓进说:“惊悉乘震兄今晨仙逝。楼乘震是国内罕见的优秀文化记者,他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情与敏感,以及身患多种重病而永远在岗不记得失的敬业精神,皆鲜有人及。前年还有幸获赠他的新著《与书同在》。痛悼!乘震兄一路走好!”

楼乘震也是一位温厚的长者,让人如沐春风。忆其人,念其事,点滴温暖在心头。这样一位热情勤奋、乐于助人、关心提携后辈的前辈的逝去,令人哀恸不已,非常不舍。深圳商报文化新闻部副主任于雪说:“意外!痛心!想起当年在上海培训时与楼老师一起吃饭,还有楼老师每年回报社述职时总要跟我们聊聊天,想起楼老师眼睛不大好,对着电脑艰难打字写稿,想起楼老师退休之后犹笔耕不辍,无论为人为记者都是一位榜样般的前辈,一路走好!”

深圳商报文化新闻部副主任于冰说:“怀念勤奋认真谦逊可亲可敬的楼老师!年12月中旬黄宗英去世时楼老师第一时间发来他看望黄宗英时拍的照片,说供我们参考,并说自己因糖尿病并发症视力非常不好。他就是一位永远在岗的记者。”

追忆起昔日工作上的合作往事,深圳商报编辑胡云涌难掩哀思:“很难过,合作多年,楼老师一直都在采访,笔耕不辍,回想起他从上海回来《文化广场》编辑部时的朗朗笑声,每次都会带一大包山核桃分给小编辑们。”

原深圳商报记者张贺敏也回忆道:“楼老师是我们报社驻上海的记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跟上海很多文化名人都有私交,跟我们《文化广场》合作也比较多。每次来深圳,他都会来看我们,给我们带好吃的,跟每一位小编、记者热情打招呼。后来他眼睛不好,写作很费劲,但他还是一直坚持给我们写稿。这对他来说不但是工作,而且是人生乐事。当年我们报社派过几批采编人员去复旦大学脱产培训,楼老师全程陪同,关心我们的衣食住行。周末还组织我们出去玩,自己花钱请我们在西湖边喝茶。说起上海文化圈的名人轶事,意气风发,如数家珍。可亲可敬的楼老师,祝您一路走好!”

审读:谭录岗

1
查看完整版本: 悼念永远让人感到温暖的老报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