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于5月25日在广州胜利闭幕。这是一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大会,系统总结过去五年成就,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是广东发展史上又一个闪亮的里程碑。
深圳是广东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报告中的诸多内容也与深圳息息相关,有心人统计过,大会报告通稿中,深圳(包括经济特区、前海、双区)被提及7次,由此可见深圳在广东发展版图中的重要性。
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各项工作部署,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深圳必须肩负起的使命与担当。
一般来讲,观察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看它的科技活力,二是看它的文化活力。科技与文化,是推动深圳发展的车之双轮,是托举深圳向上的鸟之双翼。
先看科技。省党代会报告中关于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部署,在深圳科技企业中产生热烈反响。
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唯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数据来看,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建立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被国家发改委总结为深圳经济特区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一,在全国推广。
当然,新发展阶段,面向国家“未来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全省发展大局以及自身科技创新发展新阶段的使命,深圳科技创新也正面临一系列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以产业创新优势为基础,继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推动建设以深圳为主阵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大湾区创新体系,是摆在深圳的一道发展命题。
再看文化。
连日来,省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的相关部署在深圳引发热议——文化,是一个令很多深圳人感到亲切的词汇。
今年4月发布的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继续“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这份深圳文化强市年“施工图”里,包含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作一批重大文艺精品,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扎实推进“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创建第二批“特色文化街区”等规划和愿景,令人感奋。
“十四五”规划更是为文化建设树立起新的远大目标——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这样的文化景象,令人浮想连翩。
这些年来,深圳打造了一系列全国知名的文化活动品牌,如文博会、读书月等,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以及全球唯一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有理由期待,接下来,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赶超意识的深圳,能够创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更好地向世界讲好“深圳故事”、“中国故事”。
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抑或是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建设等,都是深圳发展的亮点,也是着力点、突破点。深圳将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新起点,奋力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
来源丨晶报APP
记者:李跃
编辑:李慧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