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4/2 22:44:00
一项研究指出,人们在公园里与自然接触20至30分钟,对于缓解压力的效果最为显著。近段时间以来,“公园20分钟效应”在社交平台上大火,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效果惊艳”“真的有用”,逛公园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快充”。作为梦想之都的深圳,快节奏的发展吸引着众多的追梦人在此拼搏奋斗。深圳也拥有“慢时光”,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不到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多个公园,公园绿地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让人推门见绿,随时享受自然风光带来的宜人。《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年)》提出了建设山海连城的公园深圳的愿景。总体目标是,至年,全面建成“山、海、城、园”有机融合、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全域公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绿生态网络与城市公共空间互联互通,自然野趣与人文特色交相辉映。建成各类公园1个以上、步道网络0公里以上,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公园和高品质公园社区,让深圳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公园20分钟效应”如何治愈深圳人?日前,晶报记者对话了多位在深圳打拼的年轻人以及公园设计者,请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公园如何让人获得日常生活中的松弛感。同时通过专家视角,解读“公园20分钟效应”的深圳实践。在公园中“做梦”作为文字工作者,苏孟德(化名)虽然工作时间比较灵活,但日均工作时长也较多,常常超过10个小时,还经常遇到突发性加班。而他最常用的解压方式,就是去家附近的马峦山公园、嶂背郊野公园逛一逛。“在户外,闻一闻清新的空气,看看绿植,有条件的话远眺群峦叠嶂,确实感觉像精神上洗刷了一遍。可以比喻为精神上洗了个透彻的澡,一些紧绷的思维也得以放松。”喜欢自然景观的苏孟德,着迷于马峦山瀑布群的清秀、哗哗的流水声,常常忍不住在朋友圈里分享收获的野趣。“嶂背郊野公园虽小,但是生态非常丰富,有不同种类的蜥蜴、蛇、鸟,每一次逛公园都可以多多少少偶遇到。鸟鸣声也让人享受,类似白鹇的一些大鸟,让人联想到凤凰之类神话的鸟类……”在他看来,公园也是城市的一片精神绿洲,是能让人做梦、找到童真感觉的地方。热爱画画的王昱人说,他是一个对空间和环境非常敏感的人,一旦身边的人特别多,自己的专注力就会分散、会容易疲乏。因此他更喜欢一个人到公园呆一会儿,在休息日,他会坐长途公交到仙湖植物园,找个周围没人的地方待着,随自然风光自己变换,人境合一。“只要有鸟叫虫鸣、水流徐风、树摇叶动,甚至不用20分钟,10分钟就足够让你平静,融入自然为一体。”去公园对王昱人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逛公园,二是待公园。除了找到人少的公园自己一个人待着,用心感受自然带来的反馈外,他也会常常找到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公园去逛,尝试将自己融入某种氛围之中,感受生活的气息,比如在莲花山风筝广场放风筝,去香蜜公园看月季,为自己画画找些灵感。居住在龙华上塘、工作在福田景田的曹盈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日行一万步,在她看来,深圳就像一个大公园了,路边的绿化都做得不错。“主要是上下班走的路程就已经比较多了,而且路上的绿化都做得比较好,相当于在无形中亲近自然了,行走其中总感觉自己更接地气了,上班的疲惫会暂时洗涤干净。”而她理想中的公园,就是树多、空间大、开放性高,“平时逛得最多的就是莲花山公园,因为路比较平坦好走,爬上山顶只需要一个小时,很宜人。”很多大型公园就在市中心景观设计师肖子煊因为行业缘故,经常需要加班,而抽出20分钟时间去公园待一会儿,对她来说,的确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比如最近因为我家狗狗生病,我中午都会回去看它一趟,然后带它去公园遛一圈,这样虽然中午没办法午休,但下午的精神反而比在公司午休更好。”而肖子煊工作本身就与公园密切相关,她经常需要外出勘探公园,大部分是未开发建设的公园,只能称之为郊野。但肖子煊说,对于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勘探或者去现场其实是大家比较期待的事情,“就算场地很破、很郊野、路也难走,但那种自然的气息是非常治愈的。”肖子煊家附近有一个社区公园,早上出门上班时,会看到老人合唱团在练歌;下班后,附近的居民也都会在灯下打牌,还有小孩在玩耍,下班的年轻人在遛狗跑步,不时还能看到卖艺的。“我觉得公园是一个很包容的空间,是一个会在不同的时间段给全龄段不同的人提供休闲的场所,他们每个人都会找到对自己来说最合适的公园用法和玩法。作为一个使用者,躺在草坪上放空就是让我治愈的;作为一个设计师,公园受到大众的欢迎,对大家的生活起到了一定作用,那就是治愈我的。”从事游戏运营的温迪(化名),每逢周末休息时间都会和丈夫带宝宝去逛深圳的公园,“劳累了一周去公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会得到无比的放松和自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会得到暂时的缓解。”而且,作为家长,她觉得公园很适合给小朋友“放电”,解放父母的双手,小朋友也能得到充足的户外活动快乐。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在深圳逛公园,每天逛一个,全部逛完要三年半时间。对此温迪深有体会,“深圳的公园好多,随便找一个都能玩一天,像莲花山公园、人才公园、深圳湾公园、海上世界女娲滨海公园、仙湖植物园等等。”而且深圳很多大型公园都在市中心,坐地铁、开车都很方便。“公园绿化都做得很好,大多数都有草坪,可以带着野餐垫去野餐,有些公园甚至可以搭帐篷、放风筝,很有幸福感,拍照也很‘出片’。”5分钟可达的开敞空间“公园20分钟效应”是有科学依据的。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姜斌对这方面有所研究,作为香港大学城市环境与人类健康实验室的创始主任,他表示,目前大家讨论的名词里包含的是20分钟,其实他们之前就有做过6分钟、15分钟的研究,都表明人类在绿色景观下会有助于身心健康。“数以千计的研究表明,与绿色景观互动对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健康都有益处。城市绿色空间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也是公共卫生、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生活的基石。”在威廉·C·苏利文与姜斌的文章《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变革的力量:全球智慧与中国视角》中如此写道。姜斌表示,有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自然景观可以促进心理健康,舒缓精神压力、恢复注意力、提升景观偏好和提升崇高与超然情感体验;也能促进生理健康,促进身体活动、防止或缓解传染病传播和加强生态产品和服务。在个体之外,对整个社会健康也有益,可以提升社会支持性、归属感和安全性。所以“公园20分钟效应”是切实可行的,姜斌感慨:“其实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很难说每天能有20分钟去到公园。所以要增加公园的可达性,要在所有人、包括老人儿童孕妇等弱势群体的舒适步行距离内。从景观设计来说,公园建在哪里,通往公园的路上是怎样的景观,可能都对忙碌的打工者今天是否会去公园这个决策有着重要影响。但对普通人来说,无论是否有20分钟,还是鼓励大家多多与一个良好的景观环境接触。”姜斌留意到,近几年人们也越来越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