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社区矫正扬帆十四载
TUhjnbcbe - 2025/6/5 23:3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波澜壮阔四十载,勇立潮头御风行。特区40年,深圳在经济、法治、教育等领域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新时期。其中,法治建设更是成为深圳显著的特区特质之一。40年来,深圳法治进程与时代,与改革,与实践同步,从依法治市到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再升级到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大刀阔斧、敢为人先。作为深圳市司法行政领域的重点工作,深圳社区矫正工作同样烙下特区风格、特区印记。年7月1日,《社区矫正法》正式实施,为深圳社矫工作指明前进方向。近日,深圳市司法局社矫处负责人接受晶报APP记者采访时表示,社区矫正工作事关社会平安和谐,国家稳定发展,深圳将持续探索实践,助力平安深圳、法治深圳的建设。

▲深圳市司法局智慧社矫指挥平台。

先行先试:争为全国社区矫正工作提供特区样板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事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融入社会的刑事执行活动。

年1月20日,“两院两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广东成为第二批试点地区;年,深圳紧跟步伐,率先在罗湖、福田进行试点,园岭、南园、黄贝、桂园4个司法所成为社区矫正先期试点。

“我刚到罗湖区司法局时还没有现在的社矫科,社矫工作属于基层科管理,当时全市社矫工作才起步3年,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新鲜的事物。”

李向东,罗湖区司法局社矫科科长、四级调研员,第一批深圳“社矫人”,年部队转业后到基层社矫科,一干就是11年,从一开始手忙脚乱对接入矫事宜,到如今有条不紊地做好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经历了市民百姓对社区矫正从陌生到了解,社区矫正对象从“抵触”到“理解与支持”的过程。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深圳社矫工作不停地探索与实践,实践中创新,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的深圳经验。

为提升社区矫正专业化,年,深圳成为全国最早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引入社工的地区之一,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春雨服务社司法社工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提高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年,深圳最早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探索心理矫治机制,以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在制度方面,年,深圳市司法局在全省率先制定社区矫正评价办法,以引导和促进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年,深圳成为全省首批承接司法部智慧矫正试点工作的城市,全力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今年年初,全市首个市级社区矫正基地于坪山揭牌,成为深圳社矫工作一张靓丽的名片;今年7月1日社矫法正式实施,而深圳在新法实施前,已率先出台《深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信息化核查暂行规定》,这是全国第一个信息化核查的专门工作规范,配套智能化的信息化核查终端。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深圳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加快业务提升步伐,争为全国社区矫正工作提供特区样板。

▲福田区司法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创新实践:打造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心”模式

转眼再望今年初始,新冠病毒肆虐全国,大部分市民选择在家中躲避疫情,社区防控压力大,人手不足,向社会广泛招募义工参与社区防疫。位于西乡街道的矫正对象李丽看到义工招募信息后,果断报名义工招募,并选择去了离家最远、义工招募困难的社区参与卡口防疫服务。短短两周,李丽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还志愿服务了20小时。

“没有天生的英雄,能帮到别人我心里也会很开心,只要做好安全防护就没有问题。”李丽入矫至今已一年多,加入了义工志愿者团队,至今已累计义工时长达小时。看似活泼热情的她在入矫之初其实脆弱又敏感,“因为犯了错,所以刚入矫时很压抑难受,情绪几近崩溃。”她告诉记者,幸好有心理矫治人员的耐心开导,才让自己慢慢解开心结,再次融入社会。“心理矫治化解了我的心病,让我的生活逐渐有了希望。”这是李丽吐露的真情。

善矫者,矫人心。李丽所说的“心理矫治”,是深圳社区矫正路上的又一创新实践。为了帮扶社区矫正人员尽快融入社会,避免重新违法犯罪,早在年,全国首个心理咨询室在宝安区西乡司法所成立,并为往后深圳社区矫正心理矫治打开了“心”模式。

“最初我们发现,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情绪比较偏激、想法比较极端的社矫对象,而我们社矫工作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就显得不够专业,不一定能从心理根源上发现问题,我们就想能否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为这些社矫对象做些专业的心理辅导。”西乡司法所所长虞荣芳告诉记者,这是探索心理矫治的初衷。为此,西乡司法所尝试从劳教一所(现强戒一所)请来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每周定期为有需要的矫正对象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矛盾,摆脱心理困扰,改变问题行为,促进心理健康,这便是全市心理矫治的雏形。

引入专业团队治“心”伤,十二年前,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只有一名心理咨询师,如今,心理矫治机制已在深圳得到大力推广,福田、南山、盐田、光明等区从年起开始在社矫工作中探索引入心理矫治工作,目前已实现了10个区的全覆盖。此外,还与13家心理矫治专业机构、55名心理矫治师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心理测试,为把握在矫人员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程度,入矫前还会针对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矫正普查问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一系列服务。

深圳通过创新实践心理矫治机制,帮助社矫对象打开“心”墙,重塑生活自信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完善人格,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筑牢深圳基层司法矫正防线。

积极探索:为全国智慧化社矫提供“深圳智慧”

作为一座引领科技创新的城市,一直以来,深圳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其中,包括“智慧社矫”在内的“智慧司法”建设已纳入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深圳积极探索实践“智慧矫正”新路子,打造智慧化管理模式,争为全国智慧化社矫提供“深圳智慧”。为此,深圳市司法局全面落实司法部关于数字法治,智慧司法的部署要求,迎着科技引领业务支撑的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形成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的信息化新格局,为社区矫正工作插上智慧的翅膀。

“深圳智慧化社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监督管理的信息化,第二是教育帮扶智慧化。”深圳市司法局社矫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矫正工作长期存在人手不足、机构不足、预警不足、响应滞后等难题,智慧化社矫利用高科技解放人力,用智能提升效率,让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在监督管理方面,为实现对社矫对象的有效管控,深圳市自主研发社矫对象定位系统,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创新性地采用了腕带+智能终端的综合定位系统,实现“定位+手机”,“实时监控+教育矫正”的多功能融合;此外,还加强社矫AI智能指挥平台建设,实现管理智能化,研发深圳市智慧社矫管理系统,实现社矫对象监管一张图,与政法部门网上协同办案平台对接,在全国率先打通了社区矫正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的业务数据共享;打造三证合一人证签到管理平台,与智慧社矫管理平台对接,实现入矫报到、思想汇报、信息推送等实时功能,提升了监管效能……在教育帮扶方面,运用矫正终端,可针对社矫对象个人特点智能化地推送具有教育性的学习教材等,使社矫人员在线上也可实现实时学习。

作为全省首批“智慧社矫”试点单位,深圳社矫工作正在实现由人工向智能,由粗犷向精准,由单一向集约的转变。深圳市司法局社矫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深圳智慧社矫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与社矫业务的深度融合,打造一体多元的监管教育体制,建立业务全程网上办理、信息高度聚合、使用便捷高效、指挥灵活及时、预判准确超前、应用丰富实效的智能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智慧社矫”体系。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对于深圳而言正是不惑之年。深圳社区矫正虽然仅仅只有14年历史,但是发展速度紧紧跟随深圳的步伐,也进入‘不惑’的阶段。”社矫处负责人说,社区矫正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创新和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前14年的创新探索之路给深圳社矫开了一个好头,下一步,我们对深圳社矫的发展方向更清晰,步履也会更坚定,将全力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更多力量,持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记者:黄丹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社区矫正扬帆十四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