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创新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前海实践带来什
TUhjnbcbe - 2025/8/9 9:32:00

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从先行先试到复制推广,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路。近年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前海也大胆探索,形成了从完善顶层设计、上线多功能智慧信用监管平台到率先实现信用信息及评级状况在区内多个监管机构互联互通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突破。

信用赋能,助力精准智慧监管

在前海,企业都有这样一张专属的“信用画像”。围绕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关联信息、荣誉成果和舆情信息五个方面,超过16万家前海企业被深度分析被划分为AAA、AA、A、BBB、BB、B、CCC、CC、C、D十个信用风险等级。政府监管部门根据信用评价结果,在日常监管中精准投放执法力量,实现高效、精准监管,做到对守法诚信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企业“利剑高悬”。依托此信用评级,信用优质企业在申办行政服务时可以享受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与此同时,失信或信用风险较大企业也将无处遁形,在申请各类政策扶持受到限制。

在前海管理局企业服务中心(营商环境促进中心),晶报记者现场观摩了前海公共信用平台(三期)的运行情况和应用场景,该平台曾获全国信用应用十大实践成果奖,成为前海唯一入选商务部发布的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创新案例。

晶报APP记者注意到,该平台涵盖五大主要功能:一是以监管需求为导向,构建“信用+X”的综合信用监管平台;二是建设AI智能预警+企业信用画像,助力智慧监管;三是构建“过去-现在-未来”企业全生命周期信用预警体系;四是建立关联风险传导-打造全面企业关系网络,深挖企业隐形风险;五是解决监管迫切痛点,建立企业地址大数据库,便利寻找“失联企业”。

据前海企服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年12月7日,前海公共信用平台(三期)在二期已完成数据归集、统计分析等基本功能基础上,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结合国家和省、市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对前海管理局、区内监管部门(如前海税务局、前海法院等)、区内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信用监管现状开展调查分析与需求调研,探索在应用层面对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兼具舆情监测、风险预警、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多功能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平台已上线近一年,形成了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全过程智慧信用监管体系。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归集了来自深圳市70多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征信机构,覆盖前海自贸片区约16万家企业的万条信用数据。通过大数据建模,对片区企业开展信用分类评价,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帮助政府监管部门识别重点监管对象,建立了强大的风险排查与预警功能。累计向深圳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委、公安、法院、检察院、海关等15个政府部门以及前海管理局内部共开通监管账号超过个,协同监管平台访问量1.5万余次,前海蛇口片区公共信用网访问量61.7万余次,在此基础上已先后开展了针对交易场所、涉众案件、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等多次专项清查。

从前海公共信用平台(三期)每一个单独的功能,都可以看到清晰的逻辑支撑。比如,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政府采购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在政府采购中,对投标主体进行快速信用筛查的功能是该平台的一大亮点。据工作人员演示介绍,在过去基于提供书面材料的“承诺制”的基础上,平台可以提供对投标主题进行快速信用筛查的功能,提高政府采购的合规性。通过“一键查询”功能,相关部门可追踪到投标主体上下两层以上的关联情况,并回溯过往投标历史,筛查潜在陪标行为,增强招投标风险识别能力。

比如,通过前海公共信用平台的查询、评分公示和预警功能,落实工程建设领域风险防范中“查”、“防”、“控”三个环节的要求。目前,平台对前海在建的98个项目进行信息收集和动态跟踪,涵盖工商、社保、税务、涉诉、安全生产、上访等项目主体信息。及时

1
查看完整版本: 创新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前海实践带来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