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扎实有力的调查性报道究竟能够走多远?
年8月30日,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日报》在第七版“要闻版”,登载了一条篇幅不长的消息,题目为《都江堰圣兴电站整改完成》。
这篇报道描述了圣兴电站“整改”的进度:“电站主厂房、附属厂房、机电设施设备已经全部拆除,拆除面积约平方米,已经全部种了草或绿植,该电站问题已经全面整改完成。”
这也意味着,从成都官方的角度,“圣兴电站”的问题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
年10月24日,我在当时供职的《中国经营报》上刊发了揭露都江堰世界遗产核心区偷偷建成这样一个“黑电站”的报道,从而引爆舆论,把“黑电站”曝光在阳光之下。从曝光到彻底拆除,算起来,花了接近三年时间。
这三年时间,是一个博弈过程。
《成都日报》8月30日关于圣兴电站整改情况的报道
当年我做那篇报道时,曾对都江堰友人说:“我希望这个电站能够最终被炸掉。”现在,它虽然不是被“炸掉”,仍旧是被彻底推平了。对这样一个结果,我很满意。
一篇扎实有力的调查性报道能够走多远?最终能达至什么样的成就?我想,都江堰世遗核心区“黑电站”舆论监督事件可以提供一个答案。
以下是那三年的故事。
一
我对四川一点都不陌生,会经常到成都等地采访。已经忘记具体是在哪一天,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