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书快报梅兰芳沪上演出纪上下
TUhjnbcbe - 2021/5/17 23:09:00

点击上方中西书局即刻
  京剧大师梅兰芳和梅派艺术,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很深的渊源。年,梅兰芳首次莅沪,登上丹桂第一台,是他个人从艺生涯的重要关键。年到年,梅兰芳每次来沪演出都会引起极大轰动。其间他还曾举家定居上海十余年,在此蓄须明志。《梅兰芳沪上演出纪》(上编)保存整理了梅兰芳及其班社从年到年在沪上演出的主要信息,其中包含每天完整的演出戏码、主演配演,并记录了当时报刊对于一些重点剧目的宣传广告。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梅兰芳个人的演出史、梅派艺术的形成过程,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上海京剧在各个时期的市场状态。

下编《梅讯》简介


  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梅兰芳作为引领社会审美风潮的艺坛领袖,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戏剧界,更波及当时*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他将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民族戏剧带到美国、苏联、日本、欧洲,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戏剧的形式向世界传播。《梅兰芳沪上演出纪》(下编)所收录的《梅讯》,是20世纪20年代《申报》上的专栏,年、年、年、年、年梅兰芳莅沪演出期间,均逐日连载发表,由赵叔雍等人执笔,多记录梅兰芳舞台演出以外的社会交往,还收录了大量海上文人为梅兰芳所作诗词。年梅兰芳访美期间,《申报》亦连载《缀玉轩游美杂录》,详细记录了梅兰芳在美行程,是较为可信的史料。

梅兰芳《彩楼配》饰王宝钏剧照。从化妆、穿戴风格来看,这张照片应该是摄于梅兰芳20岁左右的时期

目录

上编·戏码

序一/梅葆玖

序二/郭宇

前言

年11月至12月

年12月至年1月

年10月至12月

年4月至5月

年5月至7月

年12月至年1月

年11月至12月

年12月至年2月

年1月

年12月至年6月

年12月至年7月

年2月至12月

年2月至10月

年3月至4月

年11月至12月

年5月至7月

年11月至年12月

年4月至5月

年12月至年6月

年4月至6月

年5月至6月

年9月至10月

下编·梅讯

年《申报·剧谈》

年《申报·梅讯》

年《申报·梅讯》

年《申报·梅讯》

年《申报·梅讯》

年至年《申报·梅讯》

年《申报·缀玉轩游美杂录及梅讯》

年《申报》有关梅兰芳访苏前后之记载

后记

◆梅葆玖


  上海这座城市,承载了中国近代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京剧重镇,特别对于我父亲梅兰芳的艺术生活,以及梅派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极重大的意义。年,父亲首次登上申城的舞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演艺生涯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关键”。年,我父亲举家移居上海,在这里排演《抗金兵》、《生死恨》。年后,父亲又在上海蓄须明志,不为外侮演出近八年。解放后,他多次带着我、带着梅剧团登上中国大戏院,登上人民大舞台,在这里亲身完成梅派艺术的传承工作。可以说上海是我们梅家的一个福地。

年梅兰芳首次赴沪演出时留影


  我本人也出生在上海,当我翻开这本《梅兰芳沪上演出纪》,许多历史又重新浮现在眼前。从年开始,父亲历年赴沪演出在书中都有很详尽的记录,每一天、每一场的主演配演,包括从开锣到大轴或送客的所有戏码,都被认真地发掘出来,并统计出每一期演出中各个剧目的场次频率,这对研究当时的京剧演出市场以及新旧剧目上演情况,都很有参考价值。书中还保存了许多当时《申报》上对我父亲演出的宣传广告,其中有很多是跟梅派本戏有关的,像对一至四本《太真外传》关目的介绍,对《春灯谜》各个情节的介绍,这些广告词都是请文人写的,这对我们今天了解这些剧目的原貌,乃至复排这些戏,都有帮助。


  父亲的演出史,因为种种原因,有些问题被以讹传讹。像《生死恨》首演日期,曾有著作写年,还有的写年。再如金少山首次为我父亲配演霸王的时间,也是众说纷纭。这本《演出纪》中的记录,是根据《申报》等原始文献整理的,都有准确的说法。《生死恨》首演于年,金少山首次配演霸王是在年,诸如此类的问题,书中的记载与考证都有根据,可称得上是信史。

梅兰芳《生死恨》剧照


  这本书里除了记录我父亲的演出历史,还收录了不少当时上海各界的评论,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申报》上的连载报道《梅讯》,主要作者赵叔雍是与我父亲多年相交的好友,这里几乎记载了年、年、—年、年、年—年父亲在上海与文人、商人等各界名流的交往情况,细致到每天均有记录。当时我父亲很重视与文人学者的交往,像海上的吴昌硕、何诗孙、朱祖谋、况夔笙等等,《梅讯》登载了许多文人为他做的诗词,都是难得的史料。这些史实足以说明,注重文化素养对一个演员提高艺术水平是何等重要。在这一点上,父亲的做法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典范。


  这本书中收录的史料,使我想到当时的艺术评论并不是“一边倒”,会有很多负面意见,这些评论对我父亲的艺术发展同样重要。像书里收录的20世纪20年代《晶报》上的一些文章,就有些尖锐但中肯的真知灼见。一个演员如果真的要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只听好话是不够的,要听取多方面的反应,而评论界也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像这本书所展现的那段历史,即使像我父亲、杨小楼先生、余叔岩先生这种等级的艺术家,那时的评论家实事求是,敢于指摘,并不是“万马齐喑”,这种现象还是值得当下艺术界思考的。


  此外,书中做插图的数百幅历史照片,都是很珍贵的,诸如—年我父亲在上海荣记大舞台演出的实况剧照,有七十多张,展示了父亲盛年时期的舞台原貌;年我父亲蓄须明志前在上海的最后一期演出,老生是奚啸伯,有刘忻万先生拍摄的几十张舞台记录;年后父亲重新登台演出后的各种剧照等等。还有一些父亲在舞台之外与朋友、名流的合影,编著者也都尽可能地做了考证。这使后人能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

年上海荣记大舞台《宝莲灯》梅兰芳、王凤卿实况照片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部四十余万字的著作,是由上海戏校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教师张斯琦用了几年时间完成的,书里各种史料的整理、排列、校勘,都可以看出斯琦下了很大功夫。像年我父亲的舞台照片,他根据舞台旁边的广告及预告,结合演出记录,考证出了照片拍摄的具体日期。用这种治史的精神来研究京剧、研究艺术,让我看到了学术领域的规范传承,很值得宣扬和推广。上海戏剧学院及戏曲学院的领导有着不同平凡的视野,能将这本书作为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出版,足见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力。


  京剧作为中华文化在20世纪的一大载体,它的历史本身就是社会史、艺术史的一部分,理应引起学术界的更多
  是为序。

年8月

技术支持:大白

温馨提示: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该图书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书快报梅兰芳沪上演出纪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