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雅昌文化集团、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国际艺术家手制书联盟精心策划共同发起的「LIVE!制书实话」系列直播公开课,将推出特别策划“书山有路”线下论坛与七日特展。
4月23日当天,15位文化大咖将齐聚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雅昌艺术中心,与线下和线上的观众共同攀登“书山”。在纸媒阅读以质取胜的时代,“书山有路”将为书籍行业带来怎样的启发?三地论坛嘉宾的观点交锋,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三地的线下书籍特展,又有哪些精彩亮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每晚为您进行此次活动的全面解析式预告!
上海雅昌艺术中心
刘晓翔最初的梦想不是做书,而是画油画。90年代初进入出版社工作后,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参观了吕敬人、宁成春、吴勇、朱虹办的“书籍设计四人展”,这次展览让他知道设计竟然有如此多的空间可以发挥,从那时开始,他便开始专心做设计。从年摘下第五届全国装帧设计艺术展览社科类金奖,到后来陆续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等书籍装帧领域几乎所有的荣誉,刘晓翔充分展示了他在书籍设计上的才华。非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凭着热爱和钻研,成为中国书籍设计领域的领*人物之一。《11×16XXLStudio》,收录刘晓翔11件重要作品如今,作为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刘晓翔,多次深度参与到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用自己20多年从事书籍设计积累的理念和经验,带动更多青年设计师的成长和成才。他始终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要把阅读之美和阅读的逻辑性普及给每一位读者。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现场在刘晓翔的工作室中,珍藏着多本自世界各地的“最美的书”。在他看来,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更是表达文化内涵和进行文化交流的载体。此次论坛,刘晓翔将和嘉宾们一同围绕“最美的书”奖项,在国际视野下回溯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当下阅读中的重要文化价值。同时,在上海雅昌艺术中心举办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大奖书特展”上,观众也将有机会欣赏到30年间的39本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真容,感受这项国际书籍设计顶级赛事所展现出来的书籍设计风向。深圳雅昌艺术中心在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界,吴勇的个性、思想和他的设计作品一样,以特立独行、注重创意而著称,这使得他的形象不像是设计师,反倒似个艺术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在体制、技术、载体的种种变数无不阶段性地影响着吴勇的工作,他的书籍设计历程也是时代的缩影。作为书籍设计行业的“中流砥柱”、承上启下者,比起盲目争当设计的“弄潮儿”,吴勇更倾向于保持思想的清晰度、系统性和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吴勇设计作品??:《梅兰芳》、《书境》、《娟子》
90年代,在新旧观念形成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吴勇与吕敬人、宁成春、朱虹共同举办了“书籍设计四人展”,首次提出“书籍设计”概念,阐述其与“装帧设计”的差异,希望人们能够对造书形态、信息与工学有足够认知。由此,引发全国出版行业的震动。书籍设计四人展海报吴勇认为,书籍设计的美感在视觉之外,也强调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触的联想和综合艺术效果。历经千年的纸质书形态,已经写进了人们阅读生活的观念基因,完全被替代几乎不可能。而当下人们对阅读的渴求,已由“充饥状”转至“择食态”。阅读体验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精神层面的刚需,在多元媒介的今天,它所提供的“物化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属性与魅力。本次深圳雅昌的“从西洋到东洋——古籍藏书特展”,就含括了多本吴勇的古籍旧藏,展品从19世纪的西方经典,跨越至到中国古、近代的名著名篇。而在当天的论坛现场,吴勇也将带我们重看这些近乎人人皆晓的故事的纸本形态,体验它们在文本之外触发读者的阅读联想,以及书籍成为一种审美媒介的不可替代性。北京雅昌艺术中心潘焰荣是一位八五后设计师,大学毕业不过五年,就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从业不过十余年,就遍获了国内外重要的设计奖项。他曾称自己是“热血设计青年”,并且这股热血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对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沉淀后的发光发热:“做个有心人并随时保持着专业素养,日常的生活会给设计带来创作的源泉。”
潘焰荣喜欢纸张带来的“物质感受”,不同质感的纸张,能够带来全然不同的感受体验,小到一张名片或一张折页,把它们设计地好,对他来说都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而生活中这种让潘焰荣有温度感知的事物,不仅将他引向了现在颇为闪耀的书籍设计之路,更为他的设计注入一种温情,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
潘焰荣设计作品的纸张呈现??:《红楼梦影》、《飞鸟集》、《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从年大学毕业到现在,近十二年的工作经历,潘焰荣感受到了电子媒介的发达对纸媒的冲击,“这意味着对设计师的要求变高了”,潘焰荣意识到,“好的书籍不仅要满足于阅读,而是要成为可以被收藏的艺术品。”去年,潘焰荣设计了收藏家王骥编著的《书之极》,该书在出版后不久便获得了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这是中国第一本全面、系统介绍艺术家手制书的出版物。诚如“最美的书”官方评语所言,其排布设计、用料、装订的多重细节,让《书之极》成为“一本厚重端庄而有历史感的设计作品”——这同时也是潘焰荣追求的目标,在读物转型的时代,他想“做出更多能够被时间留住的作品。”本次论坛,潘焰荣将与其他嘉宾围绕艺术家手作书,深入讨论设计将如何更好地彰显纸媒书籍所承载的“文化与尊严”。同时,在北京雅昌艺术中心举办的“归位与重塑——艺术家手制书特展”上,嘉宾们也会带来各自的艺术家手制书作品,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此类书籍的无限魅力。以上是「LIVE!制书实话」世界读书日“书山有路”三地论坛嘉宾的介绍更多嘉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