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泊舟,年老舍、胡絜青家属舒济、舒乙、舒雨、舒立捐赠,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红衣牛背雨丝丝,年老舍、胡絜青家属舒济、舒乙、舒雨、舒立捐赠,中国美术馆藏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筹建倾尽心血”“舒乙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筹建奔走呼号、倾尽心血。”舒乙的老同事、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于润琦回忆。年初,于润琦与舒乙差不多同时调入中国现代文学馆老馆。“建立现代文学馆是巴金等老一代文学家的夙愿,舒乙始终遵照巴老的意愿,全身心地投入文学馆的筹建工作。”刚开始,在万寿寺老馆办公时,条件非常简陋,整个馆只有一部电话,就连副馆长舒乙也只能到传达室去接电话。“他在任何工作人员面前都没有架子,没有人觉得他是个官。他体恤大家,让一些业务部门弹性工作,自己却每天都坚持坐班,兢兢业业。”筹建期间,尽管舒乙已经是花甲之年,但工作起来完全不知疲倦。“他的身体特别棒,精力充沛,永远都有创新的想法。”在他的策划下,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引进了影视人才,对老一辈作家进行追踪采访,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工作其实并不是作协要求文学馆做的,但舒乙非常主动地去承担,他主持策划的巴金、茅盾、冰心、老舍等一系列展览都非常出彩,办得有声有色。”在舒乙不断的奔走下,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的馆址和资金终于到位,于年5月开放,舒乙也正式担任该馆馆长。“当了馆长之后,他不仅要负责征集、策划、采访、展陈等统筹工作,也要负责琐碎的馆务工作,可以说是一肩挑。”于润琦表示,正是在舒乙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馆终于成为一座集文学展览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以及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交流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博物馆。舒乙太爱北京了将北京草木留在心里“我想到有这一天,但这一天来的太突然了。”北京出版社编审杨良志说,杨良志曾是北京文史馆馆员,他曾编辑过《老舍胡絜青藏画集》,因此和舒乙相识于多年前。杨良志说:“舒乙太爱北京了,关心北京文化,对大家有求必应,这句话不是空的。”他记得,北京出版社曾开办北京文化讲座,舒乙应邀欣然而来,不仅讲北京传统文化,讲老舍,还自带幻灯片,让观众大饱眼福。为了宣讲北京文化,舒乙只要有空都会去,而请他题书名、题词他也一概应允。年8月13日到8月19日,“品读北京·北京出版集团精品图书台湾巡展暨两地出版文化交流活动”在台湾举行,舒乙带来的“文学与艺术的相遇——齐白石与老舍、胡絜青”讲座,让台湾朋友听入了迷。舒乙告诉大家,老舍、胡絜青收藏的齐白石画作有多幅,已经全部捐献给国家。他一一讲述了这些精品收藏背后的故事,介绍其艺术价值。让杨良志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年台中阴雨连绵,在一家古老的书店,要举办老舍文学讲座,讲座晚上7点钟开始,但观众稀少,“我心里想这么少的人也就是应付下,走走过场吧。”当时舒乙身着白色西装,精神矍铄,出乎杨良志的意料,舒乙仍旧像正式讲座一样,花费一个半小时谈老舍的作品、老舍和朋友们的交往,就仿佛面对的是满屋子听众一样。杨良志曾参加过舒乙80岁生日聚会,席间,舒乙告诉大家,他日后一是想写点散文,二是画一些画,三是整理父亲母亲的藏画。关于舒乙的散文,杨良志记得,舒乙曾住在安定门附近,往南看是波光粼粼的护城河,他常常会在护城河边散步,把北京草木全留在心里,并化为一篇篇动人散文。而那些回忆父亲老舍的散文更是动人,他还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往事,写巴金,冰心等。关于舒乙的画,并不拘于水墨还是油彩,中西混搭,他画了北京故宫、北京名胜风景,也会在海外旅游随时画风景画、人物画,他还画过塞纳河畔的恋人。“他的画带有灵气,他画故宫石砖缝的小草,常常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古老遗迹的生命现象。”杨良志说。而关于父亲母亲的收藏,舒乙将包括齐白石春夏秋冬四条屏等16件珍贵作品留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现代文学馆的镇馆之宝。他还在嘉德拍卖父母藏画,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老舍基金会。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李俐王广燕路艳霞监制:童曙泉编辑:张杨推荐阅读“万能的网络,我想找回一双筷子。”
郑州:责令特斯拉无条件提供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
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