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诗人于坚曾于20世纪80年代以才华横溢的《尚义街六号》震动中国诗坛。但于坚却说:“我是21世纪的诗人,不是八十年代的诗人,也不是‘第三代诗人’。”他说,上世纪80年代大家对诗的热情,实际不是对诗本身的热情,大家热衷于诗传递的社会意义。“今天中国诗人写诗的状态才是正常的,是古代的那种方式。”
于坚是极其认真的汉语写作者,他曾说:“语言在中国至关重要。文明一词,中国独有。‘文’就是语言。中国文明是通过语言来运行人与世界的正常关系。文明,就是以文来照亮动物性的无明。人因为‘文’而获得超越性。”不过,“文之难,就是只有一种声音”,语言本是表达生命,却因“不诚”遮蔽了生命;纠正的关键在“修辞立其诚”,“你的语言改变了,你的世界也随之改变”。
于坚对于汉语的深厚情感,晶报记者曾深有体会:“这张问卷的约稿时间是在两周前,迟迟没有出来,是由于诗人于坚的认真,让‘新闻紧迫性’乖乖让路了。由于问卷上的题目都非常宏大,直指内心,基本每个问题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于坚前后修改了三次,足见其对于由‘于坚’生成的语词有多么看重。在所谓‘当代诗人’把口水当作诗的年代,于坚节制谨慎、惜字如金的古典诗人作派让我判定:这是一位重量级的诗人。”
除诗歌外,于坚的野心是回到文人式的写作,就是写一切,诗、小说、随笔、散文、摄影、纪录片,都是于坚的写作方式,“怎么写有感觉我怎么写”。他认为,在物质衡量一切的时代,写诗不是为了成名、获奖,那不是诗歌的目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写作,成为一个古代的君子。
而晶报就是于坚的写作场之一。从年起,于坚就陆续为晶报写专栏文章,既写自己的生活和游记,也写诗、作文、立论。
年11月10日,于坚来深圳参加晶报参与发起的首届“诗歌人间”主题诗会。此后多年,他屡次来深参与“诗歌人间”主题活动。
年,晶报特别发起“诗歌人间·改革开放30年30首诗”评选活动,邀请了数十位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作为评委,对-这30年间的中国新诗进行回望梳理,选出他们各自心目中的30首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于坚的推荐提名以及专门撰写的诗评作为了“诗歌人间·改革开放30年30首诗”系列的开篇。而于坚的诗作《0档案》也入选了最终评选结果,这首长诗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同年,晶报举办了“诗歌人间·杨键诗集《古桥头》研讨会”,于坚应邀出席,并压轴发言:“杨键的写作回到中国文人的传统写作,写作在古代不是知识和概念性的,真正的文人写作是为天地立心、召唤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