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致母亲书
TUhjnbcbe - 2021/7/30 21:51:00
止庵写的书很多,但今年他精心构架、用心写作的这本《惜别》,却和他以往所有的书都不一样。这是一本止庵写自己家事的书,书中有他对母亲离世的所思所感,然而,这又不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书,用他的话来说,“这不是一本我母亲的回忆录,这是一本公众之书。”拿到这本书的时间不短了,可读得很慢,断断续续,总无法一气呵成。这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可能是我觉得书中对生死(主要是死亡)的讨论过于沉重了,让我望而怯读;又或者是书中有许多值得我去思考的地方,且读且思,便无法加快进度。传统意义上,中国人在谈论生死问题时,往往是有所避讳的,欲言又止。然而止庵这本《惜别》所有文字都是在讨论生死之题,这里面有他自己的话,也引用了古今中外经典书籍中很多名言警句,读起来,给人以一种汪洋恣肆的感觉。止庵说,这本书里有感性和理性两部分,感性的是怀念母亲,理性的是系统阐述自己的生死观。至于那些自己的话或者引用别人的话,都是用以构建全书理性框架的。“如果谈论生死只有感性,那就太虚无感了。”止庵说他这本书是谈生死,但主要是谈死,即便也写生者,也是借用生者的眼睛和心灵,来看来感受死者的生与死。比如他在书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古时祭文的书写,“我发现古代人拿着祭文到逝者的坟前去念,用的都是第二人称,这也就意味着生者确信逝者依然存在。”这个“不存在之后的存在”,就是生者自己的定义。“虽然这对死者已经没有了意义。”

读止庵这本致母亲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就是读到孔子临终前,子贡去看他,孔子问了一句“来何迟也?”我想,自知死之将至的孔子并不是在责备谁,他只是希望能跟自己的爱徒多待一会儿。为了将来说这句“来何迟也”时,我们能少一点遗憾,我们真的要好好珍惜我们的亲人,朋友,当然,也包括珍惜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总有一天终究是要与之离别的。

刘忆斯/文

全文摘自《晶报》深港书评专题

活动预告止庵深广行深圳我们与上一代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与沟通,越来越成为大家经常感叹的一个话题。我们都会经历父母的逐渐老去,却未必都能陪伴左右,参与到这一过程。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所处的社会惯以德育式的话语,去“指导”人们经营两代之间的关系,却不曾思索:家庭中的相处,本该是多么自然而令人心安的时光。一餐美食,一部电影,一封信笺,一本好书,都可是两代人温暖相处的契机。让我们珍惜与上一代人相处的时光。时间:11月22日(周六)18:00-19:30地点:深圳书城南山城(南山区南海大道号)三楼主题活动区嘉宾:止庵、胡洪侠

广州上一代人的生活与精神

时代不断更迭,个人的兴盛与苦难,都淹没其中,归于寂寂,但那时人们所持的一份精神,却如微光隐隐。平凡者如我们的祖辈、父辈,他们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大时代的动荡之下。在本应纵情追求人生的时候,却经历劫难;在本应最是有所得的时候,却不断丧失。生活似苛待他们,而他们却仍质朴地热爱生活,不待之以苦涩。斯人远去,但上一代人身上微光般的精神,仍值得我们探寻。时间:11月23日(周日)15:00-16:30地点:方所fangsuo

1
查看完整版本: 致母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