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访谈李子柒的诗意田园,正在湘南的瓦檐下消
TUhjnbcbe - 2021/8/1 19:57:00
头部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a_5221532.html

视频网红李子柒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她在田间干活,取山间泉水,采菜地时蔬,一切取之自然,凭农业文明遗留下的智慧,她巧手将自然之物化入生活场景,酿酒、造纸、竹编、烹饪……李子柒的视频拍摄均取材于中国乡村古朴的传统生活,围绕衣食住行展开,一箪食,一瓢饮,都颇具诗意。她在视频中所呈现的东方式的诗意田园生活,也意外地从国内火到了海外,至今已收获了近十亿的海外观看量。

为什么李子柒的视频能让人眼前一亮?也许正因为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人情的传统农业生活方式乃至生活态度正在慢慢逝去,而我们都被卷入到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面临着变动、焦虑与不安,亟需启示。然而,乡村作为城市化的背面,我们在追思、怀念、憧憬的乡村生活,其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否能给我们应对城市化发展给予某些慰藉或启发?

日前,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乡存丛书”,希望为农耕文明立传,为农村打造一座能延续永存的“记忆的博物馆”。其中,《瓦檐下的旧器物》为丛书第一本面世作品,《晶报·深港书评》记者对该丛书编辑李亚伟及《瓦檐下的旧器物》作者*孝纪进行了专访,谈如何在文字中复活乡愁。

《瓦檐下的旧器物》

*孝纪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年10月

围绕旧器物的精神场域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是“乡土社会”,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所指出的,农村社会的一大特点是熟悉感和稳定感,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人与物之间的熟悉,共同构成了农村生活的图景,一个由稳定关系组成的“礼俗社会”。《瓦檐下的旧器物》正好是采取了人与物这一种维度,通过观察熟悉的生活器物,以散文化的文字书写日常生活的世相。

书中插画

在农业文明渐行渐远的今天,要身临其境般刻画出乡村氛围,更需要细节处的精准极致,逐帧放映,让读者得以进入其中的精神场域。背景所在的湘南农村八公分村,是作者*孝纪的故乡。得以于这种熟悉感,《瓦檐下的旧器物》没有宏大的命题,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每一篇均以湘南农村八分村某一旧器物为题展开书写,写村口的长凳、无书可装的书柜、赶鸭人手上的竹篙......它们的命运,正与农村生活共同呼吸着。

不过,作者并不只是给予器物影像般的特写,而是把镜头稍微拉远,将器物置之中心,乡人的衣食住行就围绕这些器物徐徐舒展,画面开始有了动感。在这些时刻,器物化作了独特的旁观视角,不带色彩地见证了聚散离合的乡村百姓、悲喜酸甜的乡村生活。也正是器物的“零度视角”,让文本显得真实且细腻,润物无声。

与一般”体验式“乡土书写,民俗般的记录列举不同,在笔下,一器一物,都是其亲身生活的忠诚伙伴。在八公分村,*孝纪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尽管高考后他跳出了农门,进入城市学习和工作,但很长的岁月里,他的父母亲人依然在故乡生产生活,他也经常回到故乡,熟知故乡的一草一木,熟知故乡的世情演化。“因此当我回溯故乡几十年来的变迁,那些活生生的旧日乡村景象,就源源不断涌现在我的脑海,流注笔端。”

器物只是*孝纪的其中一个书写视角,他还计划从食单、农事、植物生态、地理民俗等多角度全方位呈现一个村庄在传统农耕文明与新兴工业文明的碰撞中所呈现的急剧变迁,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乡村记史,他称之为“八公分系列”。对于*孝纪而言,乡村仿佛记忆中的宝库,是写作上的源头活水:“在村庄度过的童年,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乡村大地上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花鸟鱼虫、四时变化,以及种种游戏、趣闻故事,力所能及的简单农事,都充满了纯真之美。”

记录中国乡村的沧海桑田

时代的巨变,也急剧影响着八公分村这个偏远的传统山村。推动*孝纪写作“八公分系列”的另一动因,是八公分村近年来的沧海桑田,起伏沉浮,近乎是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

八公分村是一个位于湘南山区的古老村庄,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近千人口,在湘南属于大村,有着大量青砖黑瓦的传统民居以及宗祠、朝门、磨坊、榨油坊、村庙、凉亭等相对完备的关乎乡村礼仪、公共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耕村庄的典型代表。然而,在改革大潮和打工热潮的裹挟下,村里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开始大量涌入广东,进入城镇的工厂流水线和建筑工地,因为打工的收入远胜于耕种。

在*孝纪的记忆中,起初,每到耕种收获季节,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大多会回流村庄,帮做农活。渐渐地,雇请留守在村庄的老年人和妇女代为耕种,或者将土地转包,成为风尚。田土山荒芜废弃者越来越多,有时一场山火,昔日郁郁葱葱的油茶林连片烧毁,人们对此束手无策。多年之后,故乡这个近千人口的大村,没有人养牛养猪了,鸡鸭鹅狗都很少了,犁耙无用,磨坊倒塌,榨油坊拆毁,池塘干涸,田园多有荒芜……

年,武广高铁动工修建。八公分村,因为铁路线南北贯穿而过,被列入拆迁范围。那些青砖黑瓦的老宅,那些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成的瓦房和平房,大多夷为平地,包括*孝纪家的那栋曾经的新瓦房。新村异地而建,全是装修一新的楼房,大多三四层,与城镇小区无异。那些曾为几代人所熟悉的旧时的乡村器物,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被抛弃,被遗忘,渐行渐远,消逝在岁月深处。“世易时移,很多物事离我们越来越远,包括那些青砖黑瓦下的乡村旧物,生活一切一切的苦和甜,不复以往。”在浓浓的乡愁情下,*孝纪开始了他“八公分村”的系列创作。

“乡村对我们一直有着诸多启示,它是传统的,但又是现代性的,它是边缘的,但又正中你的内心——比如,在乡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在乡村,星星河流,草木山川,乃至万物,人与它们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该书编辑李亚伟认为,“乡土社会”孕育了中华民族性格,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但*孝纪和李亚伟都确信,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被打破,许多人已经无法回归到传统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在精神意义上,回归乡土仍然可能,去寻找我们民族性格的根源——安居乐业、生活稳定、凝聚力与向心力......这也许也是我们面对由”欲望“”消费主义“构成的现代社会准则的内心财富。

《瓦檐下的旧器物》作者*孝纪

■《晶报·深港书评》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

邓晓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访谈李子柒的诗意田园,正在湘南的瓦檐下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