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可能遇到了一个假××……”成为网络上的一个流行语。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便自嘲说“可能遇到了假试卷”“老师可能划了假重点”;看到别人公司福利丰厚,便调侃说自己“可能碰到了假公司”……
不过,和这样的段子不一样,对许多在培训机构起早贪黑补课的孩子来说,遇到的可能是货真价实的“假名师”。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南宁市民冲着“在校名师指导”“没效果退钱”等承诺,给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报了一家培训机构的数学辅导班。然而后来让他惊讶的是,在这家培训机构上课的不仅不是什么名师,有的还不一定有教师资格证。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几年前央视就曝光课外补习班黑幕,重点便是师资忽悠,比如将在校大学生包装成“名师”。就我自己的观感,许多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介绍栏里,也无例外地是星光闪闪的“名师”,履历骄人,不仅如此,这些“名师”还往往拥有高颜值,男帅女靓,看起来赏心悦目——我有时未免就会想,这些“名师”到底从何而来呢?
不妨来简单分析下。显然,在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公办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补课的情况下,培训机构标榜的“名师”不太可能来自公办学校。在职教师即便敢于挑战禁令私下补课,也是“悄悄地进行,打枪的不要”,断不敢公开亮相给人抓活口。
那么,就只有如下几种可能:要么,是培训机构将学校里的名师给“挖”过来了。但是,且不说教育系统的名师总量还不够遍地开花的培训机构分配,这么多名师纷纷舍弃稳定工作而投奔培训机构,让教育主管部门情何以堪。要么,是培训机构这个平台本身成就了名师。不过,这毕竟缺少明晰的评价标准,如果把学生成绩进步的功劳记在培训机构头上,则明摆着又是给学校教育打脸,一个地方的教育强不强,要看它的培训机构强不强——稍有常识的人,会觉得这两种可能的成立究竟有多大概率呢?
培训机构包装“名师”是为了吸引生源,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一次次被放大的教育焦灼心理驱使下,即使这些“名师”被踢爆穿帮又如何?媒体上揭露的不算少,但这些培训机构还不是门庭若市。目前这种应考模式下,以刷题、灌输为特征的课外培训也许还真能在短时期内奏效,这也是其遭到家长热捧的重要原因。集体化的教育焦灼,在一些人眼里就是滚滚而来的商业利润。
据报道,年,全国中小学辅导机构的市场规模超过亿元,上课外辅导的学生达1.37亿。算下来上课外辅导班的学生人均花了约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达到70%。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与市场,而我看到的,是家长们缴纳培训费时咬紧牙关的神情,以及无数孩子课余奔走于培训机构的疲惫背影。
要终结“假名师”,当然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或者建立权威公平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压缩培训机构虚假包装的空间。但从根本上讲,还有赖于对过于死板、僵化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不久前,曾在网上读到一文,言及今后考试改革的思路是降低难度而增加知识宽度,变死记硬背为训练创新思维等,虽未知真假,但值得期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些耗人钱财、误人子弟的培训机构釜底抽薪,让气喘吁吁的教育获得应有的活力。
原文出自《晶报》
李跃,晶报首席评论员
著作权及免责声明:
对本公号原创、原发、评述、评注、整理转发的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本文系“教育那些事儿”公号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本公号立场,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