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深圳宝安再获全国殊荣,被授予全国河湖长
TUhjnbcbe - 2022/11/8 21:51:00

近日,水利部印发《关于表彰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宝安区水务局被授予先进集体的称号。这是宝安区治水工作在荣获多项国家及省、市荣誉之后,再获殊荣。

从“有名”转向“有实”,真正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宝安区河流总数66条。年以前,黑臭河流有61条,占全市38%,治理任务艰巨。

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宝安区委区*府如何贯彻上级部署,创新方式抓落实,将“河湖长制”作为“治水”体系核心“引擎”,创新“正金字塔”结构落实“河湖长制”,形成“高位推动、紧密衔接、广泛参与”工作格局,全区各级河湖长拧成一股绳,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转向“有实”,真正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领导带头,身先士卒,是宝安抓落实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治水当然更是如此。

年以来,在市委市*府坚强领导下,宝安区委区*府高规格成立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总河长,区长任副总河长,宝安区水务局全面组织系统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建立形成了覆盖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组织体系、“五级河湖长”工作体系,全区名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解决了“河湖长谁来干”“河湖长干什么”的问题。

▲挥桨茅洲河邓飞摄。

上下一心,身教者从。宝安区各级河长像钉子一样“扎”在治水一线,用脚步丈量河岸,紧盯着治水工程推进。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5年来,各级河长全面深入治水工程一线,共巡河次,协调解决问题项,推动水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探索形成“”宝安治水模式

年以来,市、区领导身先士卒、亲临一线,区水务局主力担当,深入实际,勇闯创新无人区,探索形成了“”宝安治水模式:“1”是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地方*府+大型央企的EPC治水实施方式;“3”是“三全治理”的技术路线,即“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复生态;全面补水、活水保质”;“3”是治理成效的“三个转变”,即从明渠达标向明、暗渠全河段达标转变,从干流达标向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转变,从晴天达标向晴雨天全天候达标转变;“8”是建管并重的“八大举措”,即建管纳污、正本清源、初雨弃流、多源补水、生态修复、排水管理、监管执法、宣传引导。

▲治理后的西乡河龚碧艳摄。

治水攻坚,宝安区水务局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破除了一个个难题,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年来,全区累计建成雨污分流管网公里,完成排水小区正本清源整治个;新建污水处理厂(站)9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万吨/日。年10月底,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自年以来首次达到地表水Ⅴ类,年平均达到地表水Ⅳ类;年底全区66条河流、个小微黑臭水体(明渠)全部消除黑臭,年已有50条河流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Ⅴ类。

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是宝安区治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多年来,宝安区多项工作在全国、全省领先,如率先在全国试点实施重点污染源企业环保主任制度,开发全省首个面向河流巡管的智慧管理系统“宝安河务通”APP并上线运行,实现了水务巡查、监管、执法的全链条信息化管理。同时,创新实施“厂管河站”排水系统梳理诊断及智能化管理项目,形成全区排水系统“一张图”;分别实施“水十条”“水九条”,进一步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

▲水清岸绿徐忠镭摄。

星光不负赶路人,多少个披星戴月的日夜,只为这一朝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宝安区水污染治理工作得到了省委书记李希的现场点赞和肯定,茅洲河治理成效获得央视5次点赞,被录入中央电视台《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并登上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等23家中央、省、市媒体争相报道宝安治水成绩;此外,宝安创新治水模式还荣获“年度中国十佳社会治理创新”奖(“年度中国十大民生决策”),“最具示范推广价值案例”奖,燕罗湿地荣获“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

来源|晶报APP

记者:柯季

通讯员:江李婷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圳宝安再获全国殊荣,被授予全国河湖长